诗圣杜甫故里游记5——康百万庄园(3)主宅区
从南大院出来,向北便是康百万庄园的主宅区。http://s16/mw690/002YtTaDty6S8l7a1pJbf&690
据介绍,“康百万”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明清以来对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1900年,八军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向西安,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又“风光”地从西安经河南返回北京。由于当时河南连年遭灾,巡抚寿松又要求沿途丰厚接待,集十个县的知县在康家南大院召开了十县府的会议,商讨接待资金,康家十七代庄园主康建德独资修建了黑石关行宫,架设浮桥,铺了御道,在慈禧临走时又奉上了一百万两白银及价值连城的“一桶(统)江山”。慈禧就非常高兴,说:“不知此地尚有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的这个称号就随慈禧的金口名扬天下。康氏家族从六世祖康绍敬到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其农业经济横跨豫、鲁、陕三省,土地达18万亩;其商业经济船行洛、黄、运、泾、渭、沂六河,财富无以数计。当时有“河里行的康家船,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里借的康家钱”之说。明清时期,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被民间称其为“三大活财神”,并制成年画,家家张贴,年年祭祀,都渴望富起来。民国时期,康百万同样是中原巨富之一。建国以后,康百万庄园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并称为全国三大地主庄园,康氏庄园无论在时间跨度,还是占地规模,都居于首位,名闻天下,声震中原。
http://s2/mw690/002YtTaDzy6S8GWrBtf31&690
http://s7/mw690/002YtTaDzy6S8GYxree56&690
从这条通道上去,就进入了主宅区。寨上主宅区是庄园的核心。其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有寨墙围绕,以中院为轴线左右展开。从山脚到半腰,墙高12~15米,青石为基,青砖砌筑,上砌墙垛。墙内的建筑有3
3个庭院、53座楼房、97间平房、73孔窑洞,共计房屋571间。一扇黑漆大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坐西向东的大门上镶嵌着98颗铜质门钉和两个狮面铜铺首,显示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进入大门,由30余米长的通道缓步顺坡进入寨上。寨上有7座院落,南院2个,北院5个。每座院落的名称都精致典雅,富有哲理。
这些院落各有特点、各有用途,是一座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等级森严的典型封建社会建筑的代表。庭院建筑基本属于封闭式两进或三进式四合院,既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形成引人注目的整体。院落前院多采用古代园林艺术传统的“障景’’法设计,以假山、曲廊、月亮门及花墙增加层次,用葡萄、石榴、竹子等作点缀,达到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侧门相通各院,后院则用传统的“衬景”法,以小衬大,以幽衬深,欲扬先抑。院落之间以狭窄的过道相通,曲径通幽,由过道进入庭院,豁然开朗。前后院曲径相连,能启能闭,启则浑然一体,闭则各成体系,启闭自如。
http://s7/mw690/002YtTaDzy6S8H3xtAO26&690
“耕读人家”砖雕照壁。
http://s7/mw690/002YtTaDzy6S8HfcRYa96&690
照壁前有一井,名曰叶氏井。 叶氏井:“此处原为叶氏所居,名叶氏胡同,井为叶氏先人所掘,泉水汩旺而甘洌。清乾隆甲午(公元1774)洛水暴涨,叶氏庄园被冲毁,遂移居他乡。康家为扩充家院,买下荒园,并出重金买井,叶氏卖园不卖井,从此在康家庄园中有一口叶氏井。”
http://s8/mw690/002YtTaDzy6S8Hpxfx567&690
站在照壁前回头看,通道上方独立建有更房,更房是康百万庄园的保卫措施之一,由数名更夫日夜守卫。一夜分五更,每更打一次梆或锣。如有兵匪,即紧急打锣,以引起主人和附近群众的重视,团练、乡勇马上集合。
南院
http://s3/mw690/002YtTaDzy6S8I0OaAO02&690
由此门进入通往南院
http://s13/mw690/002YtTaDzy6Sb254S3q5c&690
从照壁的右侧直接进入南院http://s16/mw690/002YtTaDzy6S8IT0zoz6f&690
三上成文
进入南院,左侧是过去的“卫生间”。 在卫生间的门楣上面有四个醒目的大字“三上成文”。这个“三上”指的就是枕上、马上、厕上。古代文学家欧阳修有非常著名的“三上成文”之说,当时康家采用欧阳修的做法在厕所里边布置了一个书房的场景,用古人的“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谚语鞭策自己,教育子孙读书、求学问,积极利用在枕上、马上、厕上略微闲暇,打腹稿,写文章。康家就是以此来督促自己的子孙后代抓紧时间求读、上进的。http://s12/mw690/002YtTaDty6S8JeBBof8b&690
http://s6/mw690/002YtTaDty6S8J8VXV3d5&690
团练室:清末,太平天国、捻军相继起义,多次进攻巩县,巩县人民处于战乱之中。康家第十五代康道平为保自身平安,在圣寿寺组织团练,对抗捻军,不但对当地的百姓起到了庇佑作用,也保住了自己的家园。这里的一些蜡像,就是当时组织团练、商议军机大事的场面。
http://s12/mw690/002YtTaDty6S8JoQ5ejcb&690
http://s15/mw690/002YtTaDty6S8Jqv2rAbe&690
http://s11/mw690/002YtTaDty6S8JslUf0fa&690
http://s11/mw690/002YtTaDty6S8JmF5q2da&690
http://s8/mw690/002YtTaDty6S8JvDUxN27&690
http://s8/mw690/002YtTaDty6S8Jx8tCfe7&690
http://s10/mw690/002YtTaDty6S8Jz0L4549&690
http://s4/mw690/002YtTaDty6S8JAQtB973&690
http://s5/mw690/002YtTaDty6S8JtBY44f4&690
http://s4/mw690/002YtTaDty6S8JNJQMr93&690
http://s2/mw690/002YtTaDty6S8JPIiA131&690
http://s1/mw690/002YtTaDty6S8JRiLAca0&690
http://s1/mw690/002YtTaDty6S8JLALIIc0&690
http://s5/mw690/002YtTaDty6S8K5wC0I54&690
http://s5/mw690/002YtTaDty6S8K6ViRu14&690
http://s7/mw690/002YtTaDty6S8KeHHAW66&690
http://s1/mw690/002YtTaDty6S8KfMNG0a0&690
http://s3/mw690/002YtTaDty6S8KkpmdY72&690
http://s11/mw690/002YtTaDty6S8KlQOHo3a&690
北院 主宅一院http://s10/mw690/002YtTaDty6S9TWVeop59&690
北院建筑群座北朝南、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共五个院落,是互通的。这里是主宅一院的入口。http://s15/mw690/002YtTaDty6S9U7JOOO5e&690
http://s10/mw690/002YtTaDty6S9U91g9339&690
http://s4/mw690/002YtTaDty6S9UhnAwr03&690
主宅一院:这个院子是康家第十二代庄园主康大勇于乾隆初年建造的,俗称“老院”。老院的建筑格局是中国典型的前堂后寝三进式四合院。东西花厅,是康家用来招待一般客人用的。古代有句话叫“男尊女卑”,东为上,因此东边一般用来招待男宾,而西边则接待女宾。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世。而康家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这与康家有着良好的家训是分不开的。楹联:“志欲光前唯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意思就是说,想要光宗耀祖,必须读书教子,要造福后代最好的办法是勤俭持家。
http://s6/mw690/002YtTaDty6S9UjZmtv05&690
东西两边的两幅中堂画:东边这幅是明代著名画家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山水作品。http://s16/mw690/002YtTaDty6S9Uojz2L5f&690
西边这幅是晚清的一幅汴绣精品————八仙祝寿图。
http://s13/mw690/002YtTaDty6S9UqED3m0c&690
这豪华轩敞的大厅是当时康家的主客厅,这是一个“方三丈”式的建筑,三丈见宽,三丈见长,古时候只有达到举人以上的身份才能拥有这样的建筑。“进入康百万,先看留余匾。”在此,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一下康家庄园文化的象征、镇馆之宝——“留余”。过厅正上方悬挂的这块别致的匾额就是康家的家训匾“留余”。前面这两个突出的篆字就是留有余地的“留余”二字,它上面的内容,开篇提到:“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引用了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来告诫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用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接着,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可以说把留余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又总结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昌家之道就是留余忌尽,这句话就道出了康家繁荣昌盛四百年的秘诀就是凡事留有余地,忌盈忌满,过犹不及。即“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块匾现在已经被列入中华名匾之一。http://s12/mw690/002YtTaDzy6Sa1wXPBN7b&690
这块匾还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独特的造型。它的造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这就是说,康家主人希望“留余”思想像一面旗帜代代流传。更为别出心裁的是,您看“留余”二字上留余天,下留余地,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要上对得起国家朝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有人从读书的角度看,这块匾又像是一幅展开的书卷,让人想起开卷有益。此匾是当时巩县著名文状元牛瑄所写,他的父亲牛凤山是武状元,父子齐名,当时被传为佳话。http://s2/mw690/002YtTaDty6S9UsYS2d81&690
出过厅的这扇门叫扇屏门,平时都是关着的,只有办大事,像婚丧嫁娶,或者是有贵宾的时候才打开,他们忌讳大门敞开,让外人一眼望到底,从风水上说就是财不外漏。
http://s14/mw690/002YtTaDty6S9UI7B371d&690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它遵循了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这一建筑格局。房屋构造有“厢不压正,西不压东”之说,后为正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东西两边为厢房、耳房,过去男女、尊卑,长幼有序,上房最高,厢房稍次,耳房最矮。因此,东厢房是长子居住的地方,西边的房子,比东边的房子要稍低一些,是次子居住的,耳房是下人居住的。
http://s6/mw690/002YtTaDty6S9V3Yojr85&690
http://s16/mw690/002YtTaDty6S9V5aXa77f&690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至今被视为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康家娶亲,讲究排场,洞房温馨华贵,迎新队伍绵延数里,用三班鼓乐,六乘彩轿,彩旗飘扬,待客数百家,热闹非常。这里我们展出有富有生活情趣的新婚场面。八仙桌上面的盘子里放的是红枣、花生、桂园、栗子,象征早生贵子;斗里放的是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葱呢是希望后代子孙聪明伶俐;马鞍子和柽子,则是新娘子进门要“骑鞍跨柽”,取其谐音,有一生平安之说。正面的中堂画是“婚姻神”和合二仙,象征婚姻和谐美满、夫妻百年好合之意。两边对联是“眉柳绿描京兆笔,额眉红点寿阳妆。”取张京兆用墨绿来描绘妻子的柳叶眉,寿阳公主将红梅花装点在自己的额头上之意。http://s15/mw690/002YtTaDty6S9VhkOBM7e&690
http://s2/mw690/002YtTaDty6S9V9NJ9n21&690
中年居,同新婚居总体摆设差不多。但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摆设也相对简朴一点。左边有中年夫妇所用的顶子床,右边的这张称“罗汉床”。主人可以在上面聊天、下棋,但清代鸦片传入我国后,罗汉床就改为抽大烟的烟榻了。中堂画是关公的“夜读春秋”图,可以看出关公的义与罗汗床前的德字相呼应,可见康家以“德”、“义”来教育子女。http://s12/mw690/002YtTaDzy6Sadapd6X9b&690
上房
上房是庄园最高的建筑,也可以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康家的历代长辈都在这里居住。上房外面的这幅对联写的是“入户问家声礼乐诗书孝悌千秋岁,卷帘看春色椿楦棠棣芝兰满庭芳”意思是入户问家庭声望,奉行礼乐诗书孝悌世代相传,千古不朽;卷帘看满园春色,父母、兄弟及优秀子女和睦相处,一派生机。
http://s2/mw690/002YtTaDty6S9Vq8Zc561&690
正房为老年居,
正面的中堂画“松鹤延年图”,是康家第十六代庄园主康无晏的夫人肖老太太过百岁大寿时,别人赠送的寿礼。古时曾说“人到七十古来稀”,肖老太太活了105岁,五世同堂,德高望重,无怪乎别人要把她当作仙人来敬重了。
http://s7/mw690/002YtTaDty6S9VtKL4236&690
康百万庄园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砖、木、石三雕艺术展览馆,而它的木雕就体现在顶子床的雕刻上。这是目前康家保存下来最精美的、在国内也是屈指可数的一张顶子床。根据资料记载,它是用金丝楠木雕刻,由十个能工巧匠,耗工1700多个工时,做了将近五年时间才做成的。这张床不但形体庞大,而且雕工细腻,完全是用透雕、镂空雕刻的技法,从里到外分为三重,形如一个宫殿楼阁,上面雕刻的图案有80多种。请大家观看床柱的雕刻,都是竹节型的,象征竹报平安、节节高。中间雕刻的有福禄寿三星,象征“三星高照,福寿安康”。最上面一层雕刻有一官员骑高头大马,两边有整齐的仪仗队,象征青云直上。第二层雕刻春、夏、秋、冬,象征四季平安。第三层雕刻有礼让、课读、对弈图等人物故事,下面雕刻有小孩戏金鸡、麒麟送子图,有“吉祥如意”之意。总之,雕刻这些人物、花卉图案象征意义是多子、多福、多寿,是人们良好心愿的反映。这张床的另外一个精妙之处,是它可以自由拆卸,它由37个部分组成,通体没有用一颗钉子,完全是铆上去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组合家俱。在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上房没有下人床呢?您请看,下人临时休息的地方就在脚踏板前面长方形的这一块地方,因为他们侍奉老人要随时听候老人使唤,所以就睡在老人床前,随叫随到,由此可以由此体会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右边的这个类似我们今天火锅的装置叫铜炭火盆,是当时的取暖工具,双层,下层放炭,上面放水,既可取暖,又可以净化空气,与我们当今的“空气加湿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这张床并不是庄园之最。东院原来的一张顶子床在解放后因为太大,挪不出去,就被砸后烧掉。那次烧掉的是用3000工时做成的顶子床,另外一张花1700工时做的顶子床因个头小,被搬出去了。这张小床侥幸保存了下来,今天成了康百万庄园的镇园之宝。
http://s8/mw690/002YtTaDty6S9VE3cJpb7&690
http://s15/mw690/002YtTaDty6S9VGlyXkfe&690
http://s10/mw690/002YtTaDty6S9VHOt2V69&690
藏宝洞:这个藏宝洞是2003年4月份发现并挖掘的,是从康家第十九代康素禅女士口中得知的。经勘察测量之后,出于安全考虑,目前只挖了50多米。藏宝洞设计巧妙,具有两个用途:富时藏宝,乱时出逃。这个洞里面是洞套洞,窑套窑,洞洞相连,巧设机关。据说有两个出口,一个通到2公里之外的康家军事要塞——金谷寨上,另一个通往邙山岭上,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原战争年代居民的处境与中原建筑的特色。http://s8/mw690/002YtTaDzy6SadVgDwr67&690
http://s15/mw690/002YtTaDzy6Sae3F4Qe5e&690
窑楼:窑洞的代表——三层窑楼。这种形式在中原乃至全国都十分罕见,称它为窑楼,一方面从外观上看是上下三层,就像楼房。同时又具有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http://s16/mw690/002YtTaDzy6SaejdkVFcf&690
这孔三层窑楼的上面两层均用木制棚板隔开,用来存放货物,又因窑洞通风条件不太好,非常潮湿,木制棚板能起到防潮作用。这是一孔土窑洞,但大家却看不到一点土的痕迹,原来外部是用一米多厚的青砖券砌起来的,不但起到加固作用,也显示了康氏家族财力的雄厚。http://s15/mw690/002YtTaDzy6Saeq1r2e4e&690
http://s7/mw690/002YtTaDzy6Saes9y3Yb6&690
从上房窑一侧拐出去,就到了主宅二院
http://s5/mw690/002YtTaDzy6SafaCcwA24&690
这个院落的窑洞同样是上房窑,这是康家的一位女长辈的住所,因为窑洞自然条件好,老人可以在这里安然地享受天伦之乐。女长辈之所以住在这里,不单单冲着冬暖夏凉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她需要把自己遵守一辈子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所谓的伦理道德传授给自家的小姐。
http://s3/mw690/002YtTaDzy6SaePsF0ud2&690
http://s9/mw690/002YtTaDzy6SaeXCsbK88&690
二院的名称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嫁的小姐们生活的场所,严格遵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但院落空间狭窄,就连阳光也被高墙和树木遮挡起来,而当年康家的小姐们就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十六年。
http://s11/mw690/002YtTaDzy6SafupBuGba&690
http://s14/mw690/002YtTaDzy6SafwHTad9d&690
http://s13/mw690/002YtTaDzy6SafyPpaQ2c&690
闺房:这是康家未出嫁小姐们的闺房,布置清新雅致,跟大家闺秀的尊贵身份十分相符。康家的小姐像所有大家闺秀一样,三岁缠脚,长度只有三寸,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寸金莲”。这是封建社会对女子残酷束缚的一方面。闺房中间的这台绣架,对小姐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精于女工是封建社会衡量女子娴淑的重要标准。六岁之后,他们就在这里专心致志地培养自己高雅的性情和气质了。在院子里,我们再从外观上来欣赏一下闺房,它有两个门,宽敞的是主人进出走的,狭窄的是丫环专用的,就表现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http://s6/mw690/002YtTaDzy6SafOm2SV65&690
http://s12/mw690/002YtTaDzy6SafSOt1F4b&690
http://s4/mw690/002YtTaDzy6SafXzTRF13&690
儿童居:康家未成年小孩们居住的地方。康氏家族是世代书香世家,因此非常重视对儿童的培养和教育,这是维持其家业世代不衰的重要手段。康家长辈跟现在所有的家长一样“望子成龙”,这种思想从中堂画“魁星点斗”图中就已经完全表露出来了。儿童居内有书桌和琴台,提醒孩子们要劳逸结合,不能死读书,读死书。http://s7/mw690/002YtTaDzy6Sag6zMmG06&690
http://s5/mw690/002YtTaDzy6SagcsIsY14&690
藏葡萄树:庄园的活文物,200多年的葡萄树。这棵葡萄树是清朝乾隆年间种植的,距今已有260多年历史。葡萄作为藤类植物能够长成树非常罕见,而像这样一棵枝干穿墙而过覆盖两个院落的葡萄树在全国其他地方就绝无仅有了。这棵葡萄树虽经二百多年风雨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而且品种是新疆的无籽葡萄,成熟季节在每年七月中旬,将举办声势浩大的“葡萄节”。
主宅三院http://s13/mw690/002YtTaDzy6SaY669fS2c&690
康百万家族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其后代文武兼修,不乏英武之才。这院子是文职居室和武职居室。http://s5/mw690/002YtTaDzy6SaYqj42094&690
http://s16/mw690/002YtTaDzy6SaYAbIg77f&690
三大活财神:明清之际中国民间广为推崇的三大活财神:他们是康百万、沈万三、阮子兰。中间是明代巨富沈万三,富可敌国,曾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并出资建了半个南京城城墙,但到了后期,功高盖主,出狂言说替朱元璋犒赏三军,激怒了朱元璋,就把他贬到了云南,客死异乡,他只富裕了一代。右边的这位便是“康百万”,他为皇帝尽忠,两次出资修筑黄河大堤。
http://s8/mw690/002YtTaDzy6SaYTVblZ27&690
http://s6/mw690/002YtTaDzy6SaYVl2xn05&690
http://s9/mw690/002YtTaDzy6SaZ3IKucb8&690
http://s15/mw690/002YtTaDzy6SaZ9qLueae&690
武职居室:庄园地处战略要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为了“尽忠求官”,康百万家也培养了一些武职子孙。通过科举考试和官方举荐,出现武秀才和被皇帝封为昭武都尉的四品武职。
主宅四院
http://s14/mw690/002YtTaDzy6SaZuoMwd8d&690
垂花门楼:最上面绿颜色雕刻的是三狮舞绳图,取谐音也就是五世同堂,绳子缠缠绕绕无尽头代表富贵不断头,狮子舞绣球好戏在后头。下面四个篆体大字“端洁退让”,教育后代子孙做事要正直清廉,谦虚礼让,这也是康家的家训。康家主要奉行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其处处可见的匾额、楹联是康氏家族儒商文化的见证。http://s3/mw690/002YtTaDzy6SaZJfqqS22&690
拜月桌:它是康家人当年仲秋节拜祭月亮时所用的石桌。康家每年拜月之时,在此石案上除了陈设一些寻常家庭常见的供品之外,还要摆放上金条、元宝之类贵重物品。一则显示主人生活的富有,另外也取“今(金)夜团圆”之意。
http://s15/mw690/002YtTaDzy6SaZL4nz88e&690
http://s16/mw690/002YtTaDzy6Sb072skn7f&690
石屏窑:康家当年的石屏窑,窑壁上镶嵌着十六块青石雕刻石屏,宛如一幅幅中堂画,悬挂在墙壁上。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了清朝咸丰年间,康家第十五代康道平组织团练,抵抗捻军,保一方平安之后,当地的社会名流,为其歌功颂德的颂词。因此这孔窑洞也被称为功德窑。http://s10/mw690/002YtTaDzy6Sb0LFclbb9&690
四院里的接驾室: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在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北京的时候,路过我们巩县,由于当时河南闹饥荒,财政亏空,当地的知府,无力接待。于是就让康家出资迎驾两宫,由于他们不知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是走水路还是旱路,因此做了两手准备,一呢在东黑石关修建了一座行宫,并在洛河上驾起了一座浮桥,另外,又在巩县的洛河边上建造了五艘龙船,为了停泊这五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窑湾村北洛水东岸建船坞五座,俗称龙窑。您请看正面墙上这幅会恢宏壮阔的《东周迎驾图》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而真实的情况是由于当时洛河发大水,慈禧没有走水路,因此到达巩义之后,只在这座行宫里住了一个晚上,在第二天临走之间,当时的庄园主康家第十七代掌门康建德通过李莲英向慈禧捐献了100万两白银,慈禧非常高兴,赞道“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如果说此前的“康百万”只是民间绰号而广为流传的话,此后“康百万”就成为皇封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扬天下了。展室里还展出有保存下来的龙榻、五龙屏风等珍贵文物。
http://s12/mw690/002YtTaDzy6Sb16OuaD7b&690
http://s15/mw690/002YtTaDzy6Sb0qj5Xo3e&690
http://s14/mw690/002YtTaDzy6Sb1dl2i12d&690
http://s6/mw690/002YtTaDzy6Sb1ChADb85&690
http://s16/mw690/002YtTaDzy6Sb1OutmDbf&690
主宅四院、五院大门
游览完主宅院的七个院,原路返回,出了大门,便是作坊区和栈房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