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钱币界》(原《中国钱币界》)双月刊2025年第三期第32页至33页
清代盐课银锭拾锦
第一作者:王金鸥 第二作者:山东网友
山东省产盐历史悠久,是清代全国10大盐区之一。盐场主要分布在潍坊的北部,烟台、威海、青岛及东营市东部沿海一带,所产海盐又称东盐,其质地、味道及洁净度优于井盐和池盐。山东盐场所产食盐除销往本省外,还销售到
江苏、安徽、河南部分州府。盐课,即对食盐产制运销所征的税。山东盐政征税由都转盐运使司负责;运司统属体制屡有变化,先后归属户部山东司、长芦巡盐御史、督办盐政大臣、山东巡抚兼管。山东盐税课征分为商课和场课两大类,以商课为大宗。行盐运销方式又分引销和票销。盐税包括正课、包课和杂课等。
自雍正朝始,遇有军国要务,山东盐商又开报捐之例,其后又增加盐税厘金。以正课为例,山东盐税年收入在清初期仅有引、票两课,共征银约206100两;清中期除额引、额票外又增加余引、余票,四项约共征银
189800两;清晚期正课变为额引、额票、余引、余票和加课五项,每年征银约达25至36万两,大大超过清初期
清中期的征额。这还不包括清朝后期出台的厘捐杂税,其征税收入往往超过正课。
从经济角度看,盐课在清代赋税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的盐课则是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盐课的征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也为国家税收做出了贡献。
山东盐课税锭有五十两和十两两种,未见有十两以下小锭。笔者见到一方五十两银锭,包浆浑厚,铭文为“山东运司•咸丰年月•肖义和”(图一),该银锭重1869.7克;另一方五十两银锭包浆黢黑状,铭文是“山东运司•光绪年月•德裕银炉”(图2),银锭重约1850克;笔者还在钱币拍卖会上近距离见到一方,铭文为“山东运司•光绪年月•匠张薰唐”。由此可知,山东盐课的五十两银锭,是山东盐运使司银库分别委托了名叫“肖义和”“张薰唐”的银匠、“德裕银炉”所铸。这也是清代晚期山东盐政官衙所铸库银的见证。五十两银锭十分少见。
山东盐课十两银锭存世稍多,被称作山东老盐课、盐课银、盐课小宝。十两盐课银锭从存世所留铭文所见已有定制,锭面皆有两排楷体竖写戳记:一排为“山东盐课”;另一排为银匠姓名。其戳记铭文排列绝大多数左为年号,右为银匠姓名,偶见左右戳记颠倒者。十两银锭单枚重量约在330——370克。这类盐课银锭多铸自沿海产盐的州县,曾在市面上作十足银流通。从相关资料图谱中所见银匠姓名有20多个,现存世较多者:有李金城、李文汉、王大全、尚光文、李东裕、张金堂、韩金城、萧大成等。近两年山东盐课铸造十两银锭的银匠姓名又有新发现:铭文有的叫刘瑞盛、昶茂、蒋金城、赵舒君(图3)、裕盛公(图4)、盖裕德(图5)孙富春(图6)的匠名问世。
综上,山东盐课银锭作为我国古代银锭大类的分支,是山东的特产。从文化角度看,山东盐课银锭作为遗存文物,历史过往的烟云并没有抹去它的韶华。我们来珍视,发掘并研究,也有利于更好地洞察那个时期相关的社会金融及税收现象。
说明:1.文中图片选自于网络;2.原文底稿与刊发文章稍有文字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