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币》双月刊杂志2021年第四期第42至45页
场 景 壮 阔 意
象 传 神
——中国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纪念银币赏析
文/山东网友
山东省体育学院硕士:徐小龙
回望币海,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中国古代名画系列纪念币《清明上河图》长方形银币一套6枚,单枚重2盎司,总重12盎司;发行量18800套。该套银币为中国古代名画题材系列中的第四套,也是该系列中首套多枚银质本色拼图纪念币,由上海造币厂精工铸造。6枚银币的正面图案一致:绘制北宋末年的京都“汴梁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嵌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并刊年号及面值;背面图案:宋代张择端绘画的《清明上河图》。除这套纪念币,还有1996年发行的长江三峡金银纪念币、1998年发行的中国香港新貌纪念银币、桂林山水金银纪念币,1999年发行的中国古代名画系列(洛神赋图)纪念银币,均采用了多枚连续手法设计,每一枚纪念币既能单独成景,又能组合欣赏,设计手法别具匠心。
张择端,北宋画家。他绘画的《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5.2厘米,绢本设色。图中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与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及自然风光,画面采用散点透视的笔法构图,从陆路、漕运、商舖、楼屋与各色人物神貌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汴京城的繁荣。物产丰饶,百业昌盛,人丁兴旺。画中郊野河流,屋宇楼观,木桥老树,街市车舟,家畜牲口刻画纷繁,尤其描绘农夫商贩,工匠杂役,官吏士绅,游客艺人及至男女老幼800余人,皆能赋予寸马豆人的逼真描述,使之栩栩如生,鲜活灵动。真实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风貌和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是一幅反映宋代当时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历史艺术名作。明代李东阳为之题跋赞叹:“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百货千商集成蚁。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can)朝绮......驰者若飙行若云。虹桥影落浪花里,捩(lie)舵撇篷俱有神。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
《清明上河图》银套币,单枚长55毫米、宽36毫米,六枚从左向右连续拼接的长度达330毫米,虽缩略图案,却小中见大,通过匠心构思设计,忠实原作,概括并彰显出原画卷场景壮阔的主体精华。在图案雕刻上,比例精准,展露出写意线条遒劲凝练,轻重刚柔、方圆顿挫的变化.使得舟船屋舍的勾勒,苍翠树木的掩映,人物动态刻画的意象传神,细细品察,形神兼备。镜面光感的折射与浮雕凸凹有致的喷砂互为映衬,求得了画面的统一与和谐。犹如一首优美音乐基调的主旋律,表现出币面图案的律动感和节奏感,进而也充分表现出《清明上河图》场景宏阔,意象逼真、骨力劲丰、气韵秀雅、情趣盎然的美感效果。
雄伟壮观的大殿、寺塔
前文已交代,六枚银币的正面图案一致,不是常见的国徽,而是一律刻画了汴梁城的雄伟建筑,即主景图为开封驻地的经典古建筑:龙亭大殿和开宝寺塔。足见设计铸币者对原创画作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敬重。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城北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历经9帝168年,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城区郊野风景秀丽,城廓街区气势恢弘,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起自夏商,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延至北宋,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的“宋文化”。图中的龙亭大殿便是其留存的经典古建筑。龙亭非亭,而是建筑在巨大青砖台基上的殿堂。台阶中间磨砂浮雕云龙图案。平台四周石栏围绕。大殿支柱为木质结构,上端两层重檐为歇山式建筑样式,高耸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俏丽且气势非凡,正如币面所铸真是雄伟壮观。
币面右侧描绘的寺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因此地为开宝寺,故称"开宝寺塔"。又因塔体通砌褐色琉璃砖,混如铁柱,从元代起民间称为"铁塔"。塔身设计精巧,采用中国传统的木质榫槽结构,塔砖绘饰飞天麒麟、伎乐歌舞等数十种图案,砖墙垒砌严密合缝。建成九百多年来,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灾害,依然如币面所铸的雄姿,巍然屹立。
寺塔前方绘有多棵硕大的古树环绕,彰显悠远气韵,遥望远方天际满绘写意祥云,增添了多维空间的审美视觉,也给人置身于历史古迹的感知氛围,有利于激发人们去探寻北宋时汴京先人的生活万象。
忙碌的汴河漕运、码头
六枚钱币背面图案的前三枚,依序排列,集中表现了近靠城郊汴河漕运的忙碌景象和虹桥上下及河边码头的勃勃生机。首枚展示的是进城景象:币面描绘停靠左侧河边的一艘艘木船一字排列,仅有数人仍在船上探头张望;对岸的大船已抛锚停泊,应是大多数船客上岸后结伙成群进城去了。河流中心,还有两船划动橹桨鱼贯赶来,河面水纹荡漾,动感强烈。币面中间向右区间,刻画一幢两层楼观,透窗有人眺望城内方向,似是意味着热闹都在城里呢。楼观紧邻城楼大门入口的前后,人们陆续赶来:有躬腰推着独轮车的,有牵着满载货物的牛车走过来,有牵着一群牛似是要来入市售卖的,有载货驴车的主人似是吆喝着拐弯抢道的,有抱着物品似是就地兜售的,有背着口袋背着筐的,也有空着手大步流星状似是急切赶场的。
第二枚币面刻画了虹桥上下气氛热烈的场面。汴河是北宋时期京都汴梁的漕运枢纽,商品贸易的交通要道。横跨汴河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结构精巧,造型优美,飞越两岸宛如飞虹,故名虹桥。虹桥桥面宽阔,能够横排行驶多辆装满货物的畜力车;桥体起拱耸立高大,桥下可以顺利穿越较大的船舶。桥两边镶嵌了护栏。币面勾画的桥体,较之原图缩放比例恰当,也十分清晰。
从币面上可以看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商船云集。桥面上至桥头人气旺盛,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穿梭往来。商客们争先恐后,有肩挑筐篓急走的,有就地摆摊的,有占道经营的,有在靠路边的货摊上面搭设长方形顶棚的,有货摊撑开圆形伞遮阳或防雨的,有站街托物叫买的,有推独轮车上货的,也有多人聚拢一起似是在褒贬商品或讨价还价的,虹桥高处似有骑马的富家人士迎面赶来。还有许多的游客聚拢在桥边扶栏指手画脚看风景的。人声鼎沸,场面热闹非凡。
币面还刻画了桥下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放下桅杆已经落帆,正从桥底缓缓穿过,似是要去对岸的岸边泊船,船头有船工似是正在试探河道深浅,船夫们在船上忙碌不停,有人用浆橹划动,有人用竹竿顶住桥梁,还有人手挽着麻绳(收桅杆、降落风帆用)。桥上和河岸两边站着许多围观的人,有探头张望的,也有挥手指点什么的,可能是担心船只恐有险情为平安靠岸而在操心喊叫。
第三枚币面展示的仍是汴河上的景象。河面船只往来川流不息,只是描绘的画面恰如原作的图画氛围有所舒缓。对岸屋舍或商铺里有数人向水面一艘雕有龙首的豪华大船翘首探望,右侧临近的船有船夫摇撸,更有多人扭头目视大船。大船对过的小船上也有多人举目张望。细察画面中心的大船上有人在手舞足蹈,似是演唱戏曲或是官宦富家邀请的艺人助兴表演。此情形增添了浓郁的风俗文化韵味。
繁华的城区商铺、贸易
第四与第五枚币面一致刻画了汴京城内宽阔的街区,参天大树随处散落掩映,鳞次栉比的商铺纵横错落。币面从斜向俯视的角度勾画出大多数商铺的构建格局:房屋的厦檐多有外展,似是为了增加摊货面积,木柱支撑边檐,山墙起脊,鱼鳞瓦铺盖的屋顶一目了然。城内街道上,有多处牵着木轮牛车的络绎不绝,似乎能听到车轴轱辘吱嘎作响的声音。每家店铺门前,都有聚拢的人们,或低头讨价还价状,或在摊铺上翻动货品状,或躬身询问状,或赶着羊群入市状,或头戴斗笠骑着毛驴状,或你仰脸说话我洗耳恭听状,或独自肩挑货物当街叫卖状,或见面拱手作揖状,或众人围观看演武杂耍状,或三五人街边蹲下叙谈状,或多人聚在餐馆店铺里坐凳吃喝状,等等。细看图四币面中间描绘的是一队接亲娶妻的。从北边拐过来进入大道。花轿、轿夫历历入目。前面一乘轿子应是留给新娘坐的,因为轿子有草木花卉点缀的装饰(花轿由来之民风民俗);花轿后边牵马且缩脖似有腼腆状的应是新郎,马前有人抱着应是新娘的梳妆品,马后还有挑着嫁妆的脚夫。欢欢喜喜,场面热闹。
如上所述,图四图五凝聚笔墨,突出刻画了汴梁城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商品交易物流活跃的繁华景象。图六承上启下,仍然接续商贸繁荣的场面,描绘的重点是商旅及游客“出城”。币面中间右侧突出刻画了一辆满载货物的驴车:车把驾驭者躬身努力蹬地,身前有套辕一驴奋起右蹄,后腿竭力蹬地状;似是车上货物沉重,车后还有一人两臂用力前推。城门楼前,有人扭头向后张望,有人手牵缰绳正在引导驼队走出。可以看到城门楼后的骆驼脊背上驮着满荡荡的货物。似是购买到心仪的商品返程了。此驼队应是路途遥远的异乡商贾。城门外,有多人肩上挑着货物的,有多人骑驴外出的,还有人可能累了坐在树荫下或城墙根歇息的。币面右侧,仍有更多的人似乎余兴未休,还在熙熙攘攘簇拥在城门外的一处小桥桥面上忙碌着叙谈着。
综上,《清明上河图》长方形六枚银币的背面图案,加上一枚正面图案(七枚图案排列的长度达385毫米)的绘制与精工铸造,秉承了原作画卷现实主义创作题旨与浪漫主义描述的高度统一。画面景物错落有致,“因物象形”清晰分明,章法条理,结构紧凑严密。尤其穿插着的各种情节,富有浓郁的戏剧性效果。虽采取缩略,仍然运用长卷形式进行整体构图,并借助散点透视与鸟瞰式全景法描绘出原作繁复多元的主体景物,使得高耸的城郭,浩瀚的河流,繁华的城区街铺、穿梭的船舟与众多人物的神貌写意,在有限的币面上彰显出高度的艺术凝聚力和概括力。
说明:发表的内容文字与原稿文字稍有不同;文中图片均为该刊编辑部提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