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发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双月刊杂志2019年第三期“名家谈艺”栏目第28至33页
浅谈传统书画的装裱工艺
文/山东网友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非遗(传统书画装裱)传承人:张鉴之
书画装裱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起始于两晋,完善于唐,辉煌于宋。宋朝的“宣和装”是中国书画装裱的典范,沿用至今。宣和装,又称“宋式裱”,是北宋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式;因徽宗宣和年号(公元1119年—1125年)而得名。宣和装用色古朴,装裱款式复杂。除常规装裱格式外,宣和装还有两个特色。一是“诗堂”,既在画心上方加一节空白纸,或上下方都加一节空白纸。其作用是方便书画家本人或他人对作品进行评价。诗堂的尺寸要根据书画面的大小适度配置。诗堂也是书画面的延伸,能够更好地衬托出作品的意境。二是“惊燕”,既附在画轴的纸条,因风摆动,防止飞虫小鸟等落到作品上留下污浊。后演变为方便书画保存而装裱为一体。为美观起见还增加了云纹等装饰。
传统的书画装裱工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灿烂文化与悠久的历史文明。装裱一幅完整的书画,可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的技术。西方的油画也要装进精美的画框,使其能够体现更高的艺术美感。装裱还可以分为原裱和揭裱,原裱就是把新作品按装裱的程序进行装裱。揭裱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进行装裱。经过重新装裱的书画,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而重新装裱的作品,也会延长生命力。
以下谈谈传统书画装裱所需工具、材料及操作程序:
一、装裱工具。1.工作案板。选用1.2米*2.4米优质坚硬木料,经刷大红油漆即可。刷红色为避开白颜色和剪纸的颜色。案面红色为方便托画心。板面要求光滑平整、无裂痕。工作案板的高度80厘米左右。2.贴板。用于挣画,传统方法采取浆糊牛皮纸糊制。但为了方便可使用优质细木工板1.2米*2.4米,两面用夹宣糊平即可。3.小盆若干个,用于盛糨糊、洗粉等用。4.过滤袋。用细布、透水性好的,如果工作量小的话,可以用纯白色的丝袜代用,用于过滤糨糊。5.垫板。用装框裁下的剩余的胶合板边料,或平整木板,用于下料裁纸垫在纸的下方,以保护工作案板。或者用加厚玻璃也可,但玻璃易碎,有危险且浪费刀片。6.拷贝台。既玻璃面上的桌子。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和修复破旧字画之用。7.钢板尺,2米、1.5米、1米各一根,三角板一副。铁夹2个或压铁2块,用于固定裁尺。8.其它备件:喷壶、棕刷、浆刷、裁纸刀、针锥、放大镜、羊毛刷、钢卷尺、小镊子、钢锯、钳子、小铁锤、木锉、画叉、竹起子、砑石(大圆形鹅卵石)、石蜡等。
二、专用糨糊制作及调配。装裱所需糨糊需要使用后达到裱件不瓦,日久无虫蛀,不脱层。这样就必须使用自制糨糊(合成浆糊、胶水、纤维素、化学性粘合剂等,都不能满足上述条件,不可采用;需装裱书画应该问清糨糊的质地,这点十分重要)。制作方法:1.去除面筋。选用小麦精粉适量,放入盆中,用冷水和面,和好后需要醒半个小时。然后往盆里注入清水,将面反复揉洗,等面粉中淀粉被洗出,水中淀粉会越来越浓时,将其倒入另外一个干净的盆中。之后,继续往面盆里面加水反复揉洗,直洗到清水中无淀粉时,洗出的面筋不要扔掉,将洗出的淀粉水中放入适量的矾水沉淀留用。2.制作糨糊。将洗好的淀粉中加入少量的矾水、花椒水(防蛀)和清水,然后将淀粉彻底搅拌起来,同时将干净的锅中放入清水并烧开,把溶解的淀粉倒入锅中,用木质的勺子按一个方向反复搅动。注意炉火调低,以防烧糊,等锅内淀粉成糨糊状,变成透明状时即可停火。待冷却后既成糨糊,就可以应用了。3.糨糊调配。这说的是装裱前需要根据托锦绫、托画心、裱覆背所需不同,调配糨糊的浓度。糨糊过稠会使裱件瓦翘变形,糨糊过稀会使裱件重皮、开缝。装裱用糨糊,可分为稠糨糊、次稠糨糊、半流质糨糊和稀糨糊。稠糨糊是指未经调配的糨糊。次稠糨糊是在稠糨糊中加入少许清水,用于镶活。半流质糨糊是按1份糨糊加上2~3倍的水调制的,用于托裱锦绫。稀糨糊是按1份糨糊加上3~4倍水调制的,用于托色纸、托画心、覆背用。
三、托画心。先把画心反放于装裱的案板上面。用喷壶在画心上喷匀清水。用排刷蘸匀调好的糨水,把画心刷平。用力一定要匀、轻、柔。力大过猛容易刷破,力小刷不平有褶子。所以用力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刷好画心之后,加刷一层裱画专用纸。再平铺放上报纸,用棕刷赶刷并吸走多余的水分。取下报纸,再把画心的气泡赶走。之后,把画心压实排紧,使其粘连牢固。然后在托纸四周抹上糨水,贴在挣板上刷平。待其晾干后再下板墙。
四、镶覆。画心下板墙后,先用裁纸刀把画心的毛边裁掉裁齐。这时要根据画心的大小、颜色、装裱样式裁配出相对应的材料。装裱的材料有锦绫(蚕丝和纯棉的混纺),花绫(纯蚕丝编织物)。装裱的样式有单色、双色、三色,或是套装。加惊燕、加通天边、加包首等,起到美观与保护的作用。传统装裱,镶覆不使用化纤质料。
接下来是镶画。如是双色装裱,先在画心后边抹上糨糊,宽约3毫米,继之在画心四周抹匀糨糊之后,镶上局条,用手按实。接着把画心翻过来,在画心的两边抹上糨糊,镶上绫边并压紧压实。裁去多余的绫边,在画心的上下方抹匀糨糊,并分别按上、下、隔水、天头、地头裁去多余的料,沿好边。
配备覆背纸。先用喷壶把画心喷湿;把画心卷成筒状闷上,再用糨水把覆背纸刷平刷匀刷到位,不能有褶子。再把闷的画心用棕刷刷到覆背纸上。接着,把画心翻过来贴上画签。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份,用棕刷排走气泡,压紧压实。接下来,用浆水抹在覆背纸的四周,就可以把画心刷到板墙上了。一般来说,至少要等待七天。否则会影响平整度。
五、砑装。用启子把可以下墙的画心起下来。先在画心的背面打上一层蜡。蜡要打匀。接着用砑石砑画(不能用蛮力,即要用力还要用巧劲)。一幅作品砑完后,还要用300到500次的磨砑。磨砑时不能有汗珠滴下。打蜡、磨砑、砑光可以使装裱的书画作品防潮防虫,柔软,卷展方便,便于长远保存。
砑完之后,裁去多余的毛边,安装天杆和地杆。给天杆穿眼,两遍挫齐毛茬。地杆两端安装轴头(轴头材质有松木、红木、陶瓷、塑料等),红木系列的轴头为上品。然后在天杆中心部位系上画绳,一幅完整的裱件就完成了。遵照书画收藏者的喜好,可以采取木框式装裱,即在打蜡,砑光,裁好尺寸后,嵌装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木框中。
张鉴之(见文中图片劳作者)简介:即本文第二作者,非遗(传统书画装裱)传承人张鉴之,出生于书画世家。父亲张非子先生,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二级画师,擅长楷书,行楷;花鸟画气韵生动,尤以梅花风韵盎然;且精通传统书画装裱。张鉴之的大哥张切易,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枣庄市政协常委,自小真草隶篆行,磨砺至今,尤擅长楷书,米芾体,业界称为“中国榜书第一人”。二哥张思勉,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文化馆副馆长(主持工作),专职书画家,擅长国画花鸟,尤以小开尺花鸟画凸显国画神韵,兼顾书法与篆刻;本文第一作者曾为张思勉撰写花鸟画专题评论,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等多家报刊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管的“中国网”。张鉴之为张非子先生三子,自年轻时受父亲悉心指教,也得到两位哥哥的铭心鼓励,刻苦学习传统书画装裱,揭裱,业已技法精通;经他装裱或揭裱的书画,得到广大书画作者与收藏者的好评。数年前,张鉴之秉承父志,再举“艺宝斋”名号,且与身体健朗的母亲一道,继续耕耘着传统书画装裱艺业。
本文第一作者认为:正宗的传统书画装裱,当为书画贮存的立身之本。机器装裱似乎不然。这也是牵头撰写该文的本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