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2025-11-12 10:38:56)
分类: 圣哲引领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洞见  11-07 21:25 投诉
阅读数:5277

作家冯唐曾在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四十岁综合征”:

人到中年,身体机能的衰退,柴米油盐的负担,鸡毛蒜皮的琐碎,桩桩件件都在消耗心神;

工作流程化,生活模板化,对新事物不再好奇,活得了无生趣。

就像《围城》中描述方鸿渐的那样: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想要打破这种日复一日的死循环,让自己从浑浑噩噩中苏醒,你必须先让自己动起来。

01

身体不躺平

都说人到中年不如猪,别的或许存疑,但精力的断崖式下滑,我深有体会。

想当年,通宵加班后,还能去夜跑撒个欢。

如今下班回到家,只想立刻瘫倒在床回血,否则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

然而,越是躺平,精力就越是不济,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与之相伴的,是悄然隆起的啤酒肚、逐渐发腮的圆脸,和终日昏沉的头脑。

冯唐是否易老,我不得而知;但我自己,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衰老的逼近。

这时才惊觉,精力也是要养的。而运动,便是最好的方式。

作家冯唐曾感慨:“跑步,救了我三次命。”

他一度被疾病困扰,身体严重透支,走几步便喘,坐片刻就腰背剧痛。

躺得越久越严重,乃至心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重拾起了跑步。

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体检的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腰背的疼痛也大大缓解。

更难得的是,他的焦虑有了很大的缓解,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从那时起,他就决定把跑步视为后半生的生活伴侣。

古人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门轴常转动才不会遭到虫蛀,水一直流动才不会腐臭,身体也是如此。

亚利桑那大学有项研究发现,运动会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生长。

当我们动起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显著下降,愉悦感则会大幅提升。在放松愉悦的状态下,大脑会更灵活,更具创造力。

动起来,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自我激活方式。

如果你总觉得反应迟钝、脑子像生了锈,那么,请先从让身体动起来开始。

所谓百练走为先。将久坐换成行走,将躺平变为跑步,身体动起来了,疾病自然就远了。

人到中年,走出门,迈开腿,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富养。

冯唐:人到中年,不睡大觉

02

技能不停滞

人到中年,在职场混到了一定的高度,没了再往上爬的激情。

于是便守着自以为是的“铁饭碗”睡大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职场,有不少这样的中年人:

他们每天准时上下班,把公司当成养老院;任务能推就推,能躲就躲;技能停滞不前,却依旧心安理得。

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公司做设计,一干就是八年。

每天除了机械地完成绘图任务,分外的工作一概不理,到点立刻下班。

论资历,他不算浅;但论能力,他早已在原地踏步多年。最终,他凭着年限熬成了小组长,却也只是把任务简单分配下去,既不检查,也不指导,成了一个纯粹的“传话筒”。

这两年,公司运营困难,连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

他却不敢轻易辞职,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在日复一日的焦虑中煎熬。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作“大拇指法则”。

它指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很多领域,如果你没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技能,就很容易被淘汰。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当一个人成为“大拇指”,在哪里都有安身立命之地。

冯唐的跨界经历堪称教科书级别:医学博士、麦肯锡合伙人、作家、投资人。

每次转型,他都能在新的领域做到顶尖水平。

这背后是他坚持多年的“5%法则”:

每天保证5%的时间学习新知识,相当于工作日每天1-2小时,周末3-4小时。二十年如一日,累计学习时间超过10000小时。

真正的职业安全感,从来不来自职位高低或公司大小,而来自你不断迭代的专业能力与认知水平。

从现在开始,深耕能力,打造自己的职业护城河。

你就会发现,真正的铁饭碗是你手中掌握的硬核技能,是客户追着你跑的资源网,是离开平台照样能支棱起来的本事。

03

思维不封闭

人到中年,最容易陷入的困境,不是年龄增长,而是思维封闭。

我们常常构建出一套逻辑自洽的认知闭环,并以此为堡垒,拒绝新的声音。

前些日子,朋友和我讨论AI写作,我不以为然。

多年的写作经验让我确信,真正的文字需要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而非算法的拼凑。

直到那天,他发来一篇文章让我点评。

我在手机上粗略浏览,觉得文笔流畅、结构清晰;转到电脑上细读,更发现其立意新颖、论证有力,颇有专业作者的风范。

我当即回复:“这是哪位老师的作品?很适合在我们平台发表。”

朋友说是DeepSeek。

那一刻,我愣住了。

原来我所坚持的“专业标准”,不过是被经验束缚的偏见;

我所捍卫的“写作尊严”,实则是对未知技术的傲慢。

这次经历让我清醒:人到中年,最危险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思维固化。

当我们把习惯当作真理,将经验奉为圭臬,就离被时代淘汰不远了。

英国心理学家尼基·海斯在其著作中提出“心理定势”的概念:

人会被过去的认知和预期所框定,只关注符合自己判断的信息,最终导致决策的偏差。

无论是在宏观的趋势判断上,还是在具体的工作方法中,我们都极易落入这样的认知窠臼,不自觉地沿用过去的模式行事。

然而,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未来的问题,犹如刻舟求剑。

中年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秘诀,恰恰是永远保持“初学者”心态。

对世界保有好奇,对新知保持谦逊,主动打破思维的枷锁。

正如《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所言:“世界上最危险的,不是你知道得太少,而是你深信不疑的东西,其实是错的。”

主动去读那些“不合胃口”的书,接触那些“不认同”的观点,学习那些“看不懂”的工具。

这种自我刷新的能力,才是应对一切变化的根本底气。

思维开放,不是放弃立场,而是保持生长。

当我们主动拆掉思维的墙,中年便不再是危机的开端,而是一场盛大而从容的破茧重生。

 

站在人生的中场,我们拥有的最大财富不是经验,而是可能性。

冯唐用他的活法证明:中年不是危机,而是转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既具备年轻人的学习能力,又拥有年轻人不具备的人生智慧,正是创造价值的最佳时期。

就像他在《无所畏》中写道的:“真正的衰老,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好奇心的消退。当你停止探索的那一刻,你的生命就已经开始枯萎。”

点个赞吧,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清醒、持续进化,活出中年人的精彩。

 

发布于 安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5年11月12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