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借阅室》:人在低谷,读书是最好的救赎

(2025-07-18 09:16:59)
分类: 成长导航
《人生借阅室》:人在低谷,读书是最好的救赎


所属相册:日志贴图相册

洞见  07-13 21:56 投诉
阅读数:2161
我思考过很多次,人为什么要读书?

年少时,我以为读书是为了能考个好文凭,未来找份好工作。

可当我如愿进入知名企业,却沦为996的职场牛马,晋升机会永远让位于游手好闲的关系户时。

我不禁怀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那天,我读到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和我境况相似,每天为工作疲于奔命,为职场关系焦头烂额。

但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开了喜欢的古董店,把热爱发展为副业,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点。

我深受触动。

我想起自己从小喜欢写作,便开始利用下班时间投稿,渐渐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

正如这个故事的作者所说:

“我们常会在书里,遇到和现实生活同频的事,这便是读书的奇妙之处。”

这位作者,就是日本著名作家青山美智子,而这个故事,便出自她的代表作《人生借阅室》。

《人生借阅室》讲述了图书管理员小町,为读者们推荐书籍、指点迷津的故事。

这些读者当中,有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的青年,有面临家庭和事业两难的职场妈妈,也有退休后找不到自我价值感的老人……

他们在人生低谷期,来到小町的借阅室,通过读书,重拾了内心的勇气。

如果你也正身处困顿时刻,一定要读读这本《人生借阅室》。

通过书中的故事,你会明白:

没有谁的生活不苦,但总有书能像把冰斧,劈开你尘封的内心,给你源源不绝的滋养和能量。

1

读书,消弭内心的烦恼

在书里,作者讲了一个扎心的故事。

夏美是一名资深杂志编辑,有着十几年工作经验。

可等她生完女儿,重返职场,原来的岗位却被新人取代,她也被调到了边缘部门。

夏美不满于工作的变动,觉得生孩子拖了事业的后腿。

在一次因为照顾女儿,推掉心心念念的座谈会后,她彻底崩溃了。

她和丈夫大吵一架,然后把自己关在房里,无助地哭起来。

这时,一本叫《月之女童》的书,映入她的眼帘。

这本书是她以前借书时,图书管理员小町推荐给她的。

夏美拿起书本,随意翻了几页,一段有意思的内容,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书里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只眼睛,一只是代表理性的“太阳之眼”,一只是代表感性的“月亮之眼”。

这两只眼睛相互协作,缺一不可。

正如世间很多事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

而那些有智慧的人,总能通过自身的改变,把看似对立的事,协调到互补的状态。

这个观点,如同一道划破迷雾的光束,让夏美深受触动。

她想,自己如今因为工作和家庭焦头烂额,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在二者之间建立平衡呢?

于是,她开始寻找脱困的方法。

她在工作之余,面试了几家心仪的公司,最后跳槽去了一家童书出版社。

因为有育儿经验,夏美在这里如鱼得水。

她不再觉得带娃是负累,而是将育儿心得巧妙融合进工作中,焕发了事业第二春。

是读书,让她摆脱内耗,找到了工作的乐趣所在。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像曾经的夏美,身处家庭和职场的夹缝中,活得疲乏又焦虑。

如果你想跳出眼下逼仄的生活,不妨通过读书,寻找慰藉和滋养。

阅读,能够化解心中的郁结,让那些被现实挤压得几近崩溃的情绪,在文字的浸润下得到舒展。

哪怕此刻你困于生活泥沼,总有一本书,能抚平忧虑,赋予你破局重生的力量。


2

读书,点燃生活的热情

作家周岭提出过一个词:“醒着的睡着的人”。

意思是,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看似醒着,实际上头脑混沌、如同睡着。

这类人对自己没要求、对未来没想法,每天重复着相似的生活轨迹,对生活提不起丝毫兴趣。

怎样摆脱这样的状态?

《人生借阅室》里,通过朋香的故事,给出了回答。

朋香是一名服装销售员,从偏远的家乡,来到大城市打拼。

可她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陷入麻木和迷惘。

她厌倦重复性的工作,疲于应付客户的需求,就连每天的一日三餐,也敷衍了事。

朋友看不惯朋香浑浑噩噩的状态,劝她去借本书打发时间。

在朋友推荐下,朋香来到了小町的借阅室。

小町给她推荐了一本童书。

这本童书在日本耳熟能详,朋香小时候也读过,讲的是小老鼠做蛋糕的故事。

朋香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小町会推荐这本书给自己。

回家后,她随便翻了翻这本书,就把它置之脑后了。

转机,发生在一天下午。

那天朋香下班下得早,百无聊赖之下,萌生了做蛋糕的念头。

她想起那本童书里关于烘焙的描述,便饶有兴致地翻开书本,学习起来。

虽然一开始,朋香的蛋糕做得并不顺利,但她却觉得做蛋糕的过程十分有趣。

于是她开始利用下班时间,学习烘焙技巧,终于在几天后,做出了香甜松软的蛋糕。

蛋糕出炉的那一刻,朋香的眼里泛出泪花。

她明白了小町推荐那本书的良苦用心:做任何事情就像烤蛋糕,只要你倾注足够的热情和用心,就会收获令人惊喜的甜蜜。

朋香暗暗发誓,从今往后,一定要吃好每一餐,认真对待每一天。

想起卡夫卡的一句名言:

“文学的任务就是重新连接我们的感受,不至于让我们感到颓靡和绝望。”

人活一世,总有迷茫无助的时刻,而书,就是穿透混沌的那束光。

颓靡时,有书作伴,内心便不会失色黯淡;

无助时,有书在旁,灵魂便能够焕发新生。

觉得困顿苦闷之时,就去读书。

即便身处世界的犄角旮旯,书籍也能驱散你的迷茫,让你重拾对生活的憧憬,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3

读书,重振自己的信心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明明各方面能力不错,却总是畏畏缩缩,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明明有想做的事,却迟迟不敢开始,生怕遭遇困难,无法坚持下去。

见过很多人,习惯性自我否定,经常看低自己,结果在自卑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人生借阅室》的浩弥,曾经也是如此。

浩弥喜欢漫画,梦想成为插画师。

可读书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的画,太诡异、太疯狂了。

浩弥为此大受打击,毕业后,不敢再尝试任何和绘画有关的工作。

好在他依然喜欢看漫画,也因此认识了有同样爱好的小町。

一天,小町推荐了一本《进化之旅》给浩弥。

这本书讲的是生物进化的过程,里面很多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了浩弥。

他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当翻到书中的一段文字时,他停住了。

书里说,就在距今不远的160多年前,人们还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神创造出来的。

可现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无人不知。

曾被认为荒谬的事情,如今成了常识。

是达尔文相信自己、坚持发表观点,才改变了裹挟自身的环境。

这个观点深深震撼了浩弥,他开始反思自己:

一直以来,他都担心自己的画作不被社会认可,因而长期畏首畏尾,不敢尝试绘画相关的工作。

这样的想法,又扼杀了自身的多少潜能呢?

于是,浩弥决定不再消极摆烂,他主动报名了画社区海报的工作。

渐渐地,他的画作得到越来越多人称赞,他也重新找回了成就感。

读书,能够重振人的信心,让人打破内心的囚笼,不再轻易否定自己。

正如作家张恨水说的:“有书读,就有希望,有了书,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人生没有地图,但书却能提供一种引领、一种方向,让人更有勇气,去追寻理想的生活。

迷茫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点点找回迷失的初心,一步步建立久违的自信。

终有一天,你能一扫颓丧,让生活峰回路转,迎来希望和转机。


4

读书,拓展生命的边界

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学螃蟹走路”。

指的是,横着走路时,你看到的视野,会比直着走路时更加宽广。

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习惯直着往前走,殊不知换个角度,看到的风景会更加开阔。

怎样突破视野的局限?

对此,作者讲了退休老人正雄的故事。

正雄原本是一家企业高管,可退休后,他却陷入了巨大的虚无感中。

他觉得自己不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整日唉声叹气,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一天,正雄路过小町的借阅室,打算借些书打发时间。

小町了解过他的情况后,推荐了一本诗集给他。

回家后,正雄好奇地翻开诗集,断断续续读了几页,有一首叫作《窗》的诗,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书里有一句诗:“海浪涌来,海浪退去”,正雄觉得直击灵魂。

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首写看海的诗,为什么标题是“窗”呢?

正雄把心里的困惑,分享给女儿。

女儿告诉他:

作者或许以前只关注窗内,但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向窗外,发现外面的大海如此宽广。

那一刻,他眼里有了更辽阔的天地。

女儿的话,像一束穿透混沌的光,让正雄豁然开朗。

他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都把人生的价值局限在工作上。

可生命是旷野,工作之外,依然有无限的精彩。

拿正雄来说,退休以后,他可以好好陪伴家人,弥补以前因为事业繁忙,而疏忽家人的遗憾;

也可以拓展新爱好、学习新技能,实现自我的持续成长。

退休并不是自我价值的终结,而是崭新生活的开启。

意识到这点之后,正雄不再悲观厌世,他开始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也解锁了源源不断的人生新体验。

人如果不读书,很容易画地为牢,被自己狭隘的认知困住;

只有读了书,才能突破视野的边界,拥抱生命的多元可能。

读书就像推开一扇任意门,带你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与壮阔的世界撞个满怀。

当你觉得生活陷入窠臼,就去书里汲取能量,积累摆脱困局的底气。

不知不觉,你就能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开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5

在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面对每个来借书的人,图书管理员小町都会赠送不同的手工赠品。

大家都以为她的赠品很有深意,小町却说,那都是她随便选的:

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但大家都在收到赠品后,各自探究它们的意义。

书也是如此,作者无意之间写下的几句话,也许没有特别的深意,读者却和自身联系起来,得出只属于自己的结论。

书的意义,往往是由阅读者自己赋予的。

很多人总以为,读书能够抚平烦恼,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但实际上,阅读不过是在书海浩瀚里,找到一种能引领自己的观念,和可供参考的人生样本。

没有哪本书,能明确地告诉我们要走哪一条路。

但是,书籍能让我们跳出偏见和狭隘,重振信心和勇气。

当你拿起书本,即便身处低谷,也能生出无限能量,让你不断突破重围,在人生道路上一往无前。

点个赞吧,与大家共勉。

 

发布于 安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