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修养”之五十二:《开明的爷爷》
(2023-10-07 08:25:24)分类: 家教育儿 |
《开明的爷爷》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什么高等学府造就出来的,他主要是受益于家庭教育,特别是他开明的爷爷祖昌。
父亲强迫儿子读经书,把儿子吓得呆头呆脑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他希望儿子也像自己一样能够钻研学问,精读经书。
还在祖冲之五六岁的时侯,祖朔之就手拿戒尺,逼着他背经书。经书枯燥难懂,祖冲之实在读不上口,背不下来。一直到了9岁,他对经书还是没有丝毫的兴趣。看到儿子背书时总是噘着嘴,皱着眉,哭丧着脸,祖朔之常常气得用戒尺敲打桌子,甚至有时还出手打儿子几巴掌。
他越是这样,祖冲之就越被吓得呆头呆脑,有时侯读了半天,竟连一句也背不下来。祖朔之经常气急败坏地骂儿子:
“我们家怎么出了你这么一个大笨蛋!”
有一天,在祖朔之大骂儿子的时侯,祖冲之的爷爷祖昌走进屋来,他一边替孙子擦眼泪,一边气愤地说:
“如果我们祖家真的出了一个大笨蛋,你这样打他骂他,他就会变聪明吗?你天天逼着他念什么经书!依我看,不见得只有读经书,才能有出息。”
说完,就把孙子给领走了。
爷爷带孙子开阔眼界
祖昌是大匠卿,即主管建筑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经常去施工现场视察。有一次,祖昌特意把孙子带了去。
祖冲之第一次看到大山、河流、田野村庄和规模宏大的各种建筑物,感到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大开了眼界。
“初一看不见,初二一根线。初三初四镰刀月,初七初八月半边。一天更比一天胖,直到十五月团圆。十七十八月迟出,廿二半夜见半圆。一天更比一天瘦,廿九三十月难见。”
眼界开阔激发了孙子的求知欲
祖冲之并不像他父亲所说的那么笨,很快就背熟了这首歌谣。进而,他经常向爷爷提出一个个的问题:
“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呢?”“为什么每月十五日月亮最圆呢?”
有一天,祖冲之读汉朝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一书,好半天,也没有读懂,他就去找爷爷。祖昌看了好一会儿,对孙子说:
“这里正是讲月圆月缺的道理,咱们一起来学习,弄明白。”
祖冲之谈出了自己的看法,爷爷很高兴,称赞他说:
“说得对,有道理。你看,你一点也不笨呀!”
祖冲之受到爷爷的鼓励,更加好学了。
不久,祖昌又带孙子走访了当时的天文学家何承天。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根据自己四十多年观测天象的经历,告诉祖冲之说:
“要弄清天地的秘密,钻研天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一辈子下苦功夫,必须打破死抠书本、因循守旧的框框。”
就这样,在爷爷的循循诱导之下,祖冲之走上了热爱科学的道路,并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爷爷的教育方法叫做“因势利导”
祖昌培养教育孙子的方法,叫做“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这个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即顺着。“势”,即趋势、趋向。“利导”,即向顺利的方面、方向引导。
“因势利导”就是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引导到正确的道路。这个成语用在教育上,包含着“因人制宜,扬长避短”的意思。
事物的发展,因其内部特有的矛盾,决定事物特定的发展趋势。“趋势”,就是事物发展的动向。
要促使事物顺利发展,绝不能置事物发展的特定的趋势于不顾,强行按照我们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事物发展的动向。而应当从实际出发,顺着事物本来的发展趋势,加以诱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使事物顺利地迅速地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我们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假如任意违背,肯定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