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纸书香》
标签:
纯文学刊登于新加坡新西兰先驱报吉林参花杂志一纸书香 |
分类: 原创散文 |
http://s2/middle/a266cfa6gbbd8c7ea0421&690
我总是在想,喜欢写作的人,大多数该都是酷爱阅读和习惯于幻想的吧?读的书和梦一般的幻想一旦多了起来,就会自然而然地抓起笔来。
于阅读,我却是真的从没停止过,如同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于写作,我更是丝毫兴致不减,每日必写上一段。假如让我离开文字,正恰似活生生的鱼离开了水,那就会干渴、僵硬直至死去。
每晚的窗前,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沉浸在文字里。日子久了,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我自幼酷爱纯文学,且如痴如醉。这些年来,在文学的沙滩上横冲直撞着,也留下了一串串歪歪斜斜的脚印。
文学是一种见证生命的温情文化,她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耳闻目睹,思索和感悟,构思及酝酿,才逐渐转变和升华成一种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的记忆。
我写的所谓“文章”,其实也决不能算作什么“创作”,常常是有感而发、信手拈来。正是在写作的时候,我才能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抒发一点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自己的很多文字其实是写给自己的老年看的,是对往事的依依眷恋,是对岁月的深深怀念,也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如此而已,也便不算创作,充其量是自己原始的记载,是对生活亦喜亦悲的回忆罢了。
如果要说是给别人看的,那么我写的文字是写给和我灵魂相通的人看的。或者说,我是在苦苦寻找另一颗心有灵犀的灵魂。行走在文字之上,我不敢说能够感动别人,我却真的感动自己。
这世间,也许没有比文字更能表达自己快乐和忧伤的方式了。不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尽人意,不论我们经历过多少骇人听闻的苦难与忧伤,等到下笔为文时,所谓的酸楚和凄凉,如三月果园里簌簌飘零的梨花,浅浅淡淡,飘飘荡荡,无声无息,渐落渐远,丝毫不着痕迹。
文字实在是世间难得的好东西。好的文字,读后,口齿生津,唇颊留香。文字的香味,一旦弥漫开来,如含苞欲放的梅花,孤傲,轻愁,晶莹剔透,夹杂着如绒如絮的白雪,干净,自在,而又漫不经心。那些渗透在文字外的淡淡伤感,一如绵绵细雨撒落在沾满苔藓的寂寞长巷里的青石板上,细腻,清爽,而又古色古香。
岁月里,总有很多的东西是我们没办法留住的。有时,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连一个招呼都不打,顷刻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岁月是曲折的河流,生命是流淌的落花,我渴望自己能是岸边静坐着凝神聆听水声的那个白衣书生。
我很少看电视,也不太喜欢看电影,我就喜欢让自己沉浸在文字的香味中。也许会有人说我虚伪,我也报以淡然一笑。别人的态度于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一直在记录着生命的过程,一直在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并一直在享受着写作和阅读的乐趣。我找不出还有什么方式能更好地用来留住记忆里的美好和忧伤,于是,我就自己在文字里欢笑,在文字里叹息。除了文字,我不知道还剩下什么能更永恒?
也只有在夜深人静或一人寂寞独处时,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才悄悄地粉墨登场。如烟的往事就象阳春江南水乡的雨丝儿,飘逸,温柔,轻盈,清淡。于是,一不小心,自己的眸子里也铺天盖地飘起了濛濛小雨,细细密密,缠缠绵绵,没完没了,无休无止。孤独时,感觉自己的心就象游离于喧嚣尘世外的蝴蝶,真渴望从此能够永远不再飞回来。
生命的旅程,其实是伴随着曲折和痛苦的。有文字相伴,我们会在书香里变得豁达,大度,宽容,博爱。有文字相伴,忧伤会象古老小镇桥下的乌蓬船蜿蜒而去,欢乐会象莲藕丛中圆木桶里的采莲少女飘然而来。
人生的路有许多的岔道,只是我们真的不知道每一条岔道的背后是什么?生命里有许多的无奈和遗憾,只是我们常常是伤了别人也伤了自己之后才知道醒悟。
喜欢枕着书香入眠,梦境也分外的清秀和绮丽。更不敢想象没有书读的的日子,不敢想象失去文字的生活。
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一些深烙在心灵深处的情愫,一些想要写下的句子,一些读过后泪流满面的情节,都飘浮在细腻清秀的往事里,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记忆如花,往事如烟,思绪如蝶,岁月如酒。转瞬间,零乱的忧伤贴在生命的土墙上,竟长满了血迹斑斑的苔痕,而逝去的岁月带着撕心裂肺的疼痛一如飘在流水里的枯黄花瓣。
在黑龙江时,一直喜欢读书,那时候读书的心境是清纯和高雅的。在新加坡时,常去图书馆阅读,那时候读书的心境增添了轻狂和张扬。在沙特阿拉伯时,我读着好友寄来的刊物,那时候读书的心境搀杂了世故和浮躁。今天的我,行走在北美州的凯克斯群岛,依旧是无书不能眠,只是自己读书的心境是多么的沧桑和无奈。人却是不可能一直不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毫无掩饰的真诚和灵秀竟悄然而去了。
有很多的记忆总是要远去的,在岁月和光阴里逐渐模糊。有太多的花朵终究是要枯萎的,在凄风冷雨中碾落成泥。
好久就想写一段这样的文字了,只是,我一直困惑的是,听过了,读过了,写过了,看过了,又能残留多少的感慨和感动在漫长的岁月里呢?
夕阳余晖下,我徘徊在大西洋的沙滩上,我会恍惚的感觉自己是行走在故乡黄海边上的涛声里。
半缕清梦,一纸书香,写下以上的文字,仅是为了纪念自己这次北美之行,如此而已。
刊登于新加坡《新华文学》总第71期
论述专号:南洋花开 文学果结 |
第1部分:南洋一枝笔——周颖南文学专辑 |
|||||
| 张敏、王宝芬 | “南洋巨笔”与中国 | 游芳悯(美国) | 关于《周颖南文库》 | ||
| 张健立 | 周颖南:一部“旷世畸书” | 崔道怡(中国) | 颖南文库,旷世畸书 | ||
| 张颐武(中国) | 守候中华文化的一脉精华 ——《周颖南文库》的意义 |
李荣胜(中国) | 周颖南论文中的中国情结 | ||
| 刘嘉照(中国) | 搭建新、中两国文学的桥梁 | 周颖南 | 神话与现实 ——《九鲤湖九仙传奇》序言 |
||
| 周颖南 | 范文林 • 蔡庆中 • 叶玉清著: 《三国演义》诗词歌赋试释 序 |
周建平(中国) | 当代儒商风范 ——“周颖南先生八十华诞新书发布会”致辞 |
||
| 周颖南 |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周颖南先生八十华诞新书发布会”答谢词 附周颖南简介、著作(出版)年表 |
||||
第2部分 |
|||||
| 王润华 | 被遗忘的五四:周策纵的海外新诗运动 | 南治国 | 南洋“怨”缘:林语堂与鲁迅的南洋缘 | ||
| 许福吉 | 世界华文文学新绿地:南洋华文文学奖 | 林高 | 诗里来,戏里去 ——读梁文福小小说《古典二题》 |
||
| 郑九章 | 连士升作品对我的影响与提升 | 赵丽宏(中国) | 天堂的中心 | ||
| 王永炳 | 整合资源达成建构优质华文文学的使命 ──以新加坡为例 |
陈大为(台湾) | 风格的炼成 ──评吕育陶诗集《黄袜子,自辩书。》 |
||
| 石鸣(中国) | 氤氲文字间的蓝调气质 ——序黎紫书《简写集》 |
||||
文学创作 |
散文 |
|||||
| 陈家骏 | 沿着橘香道的虚线走…… | 汝荣兴(中国) | 会说话的蚂蚁 | 黄孟文 | 微型蚂蚁 |
小说 |
|||||
| 周粲 | 我在后奥运到北京 | 凌鼎年(中国) | 自由一说 | 方伟成 | 在海边读书的人 |
| 梅筠 | 心灵之旅 ──一程长长的路 |
章星虹 | 相隔不太远 | 蓝郁 | 炒尽商场 |
| 邱俊伟(北美洲) | 一枕书香 | 侯展捷 | “小”哲学 | 单梦迪 | 生命中的老枣树 |
| 秀美 | 亲爱的粿条面 | 黄兴中 | 字条 ──致周粲老师 |
||
新诗 |
|||||
| 王润华 | 梦幻之旅诗抄 | 淡莹 | 雪白的象征 | 蔡振念(台湾) | 榴梿 |
| 郭永秀 | 因为诗的缘故 ──写诗友们同车到越南芽庄旅游的途中 |
林幸谦(香港) | 绿草的脸 | 许福吉 | 生命亮光 ——亮思医生的陶艺 |
| 彭世灼 | 残碑二帖 | 廖蕙琳(中国) | 雪飘秦淮 | 周德成 | 灵堂守夜 |
| 俊明 | 四张秋千 | 陈福义 | 海角七号 | 融城 | 食阁群生录 |
| 长风葛 | 心弦十五 | ||||
文讯 |
| 铁凝:文学是存放心中的一盏灯 | 《用心描绘的世界——心中有画,画中有爱》 ——白振华水墨画集由总统主持发布会 |
新加坡作家协会理事会名单 |
http://s15/middle/a266cfa6gc729f1af3e5e&690
http://s7/mw690/a266cfa6n7b855da25726&690
http://s13/mw690/a266cfa6nd335aa02708c&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