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中期报告)

(2014-09-12 22:20:44)
标签:

情感

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

中期报告

立项号

XKT20140242

课题名称

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

负责人

王敏

负责人

所在单位

旬阳县赵湾初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语文课堂导入的随意性、无序性,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觉得应该掌握好课堂导入的方法,应追求课前导入技巧化,为上好一节课创造一个良好开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语文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也通过本课题研究,拓展我校教师的研究平台,提升我校语文教研层次,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带动并促进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引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该小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议课、听课、反思、提高。我们在积极召集语文教研组进行商讨,按年级分组,针对各人导入课堂教学确立研究点,同课头老师做好课前议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吸收其他老师的长处。然后在自己导入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断提高个人教学研究水平。

第二阶段:我们通过导入教学反复实践、确立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小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一个月,着重解决了2个问题:导入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不同文体的导入和不同课型的导入。

三.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特点及方法的研究”小课题,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2项成果。

1. 导入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

1)看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古人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这节课的目标、大致内容等之关键的知识就会一清二楚了。

2)调查问卷

通过对学生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可以反映这位学生上课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做好好课堂的前测,就会更有效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捕捉更好的导入技巧。

3)优美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课前播放崔京浩的《父亲》,让学生边听边想,歌曲中所唱的父亲和你的父亲有哪些相同之处。音乐响起时,有的学生还兴高采烈的,渐渐地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都沉浸在令人柔肠寸断的歌声中,脸上的表情也由最初的兴奋变得一脸严肃。我知道,是歌曲感染了他们,已经产生了共鸣。

音乐播放完了,学生们个个沉默不语了,这时,我语气沉重的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此时,父亲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呈现出来了,奠定了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后,再教学,效果肯定不一般。

4)饱含情感,深情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饱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如在教授胡适的《我的母亲》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位母亲,16岁那年,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比她大28岁的胡传做填房,婚后相夫教子,倒也享了几年的清福,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她23岁那年,丈夫胡传病逝,她成了一个23岁的寡妇,加上家业衰落,经济困窘,亲人们相继死去,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于是她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胡适身上,含辛茹苦熬过了漫长而又痛苦的23年,于1918年离开人世。这位伟大的母亲叫冯顺弟”这样的语言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母亲的深情感恩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体味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所以,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潜在的资源,就一定能让课堂导入精彩起来。

5“开门见山”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6) “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

7)互动交流,渲染气氛

互动交流,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可以做,在任何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做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我在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是这样导入的: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2. 不同文体的导入和不同课型的导入。

上面讲的只是一些通用的方法,对于不同年级,不同的课型就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如七年级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八年级加入说明文的教学,九年级则以议论文为主。

1.记叙文主要以故事的梗概为主要导入方法,也可以加入悬念,吸引读者。同时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对于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就要尽量挖掘生动神话 、民俗、传说等,以加强吸引力。

3)对于议论文,则要先摆名论点,理清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

( 4).对于练习课,一定要把知识系统的复习一遍,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一课一得。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反思方案、不断提升

5)对于复习课的导入,一定要目标明确,有讲有练,让学生学有所得。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学习的效率也比较明显。这充分说明课前三分钟的重要性,说明在导入方面有文可做。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小课题研究是第一次参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平时教学实践很多,但理论支撑还很欠缺。教学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对自己进行理论“充电”。

2、 农村学生“两点一线”生活,对生活的感悟很少,知识面也不宽,素材积累更是有限。

3、教师平时教学等方面就比较忙,硬件条件影响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教研积极性。好在大部分老师拥有电脑,但基层学校始终存在重教学轻教研的问题,教研缺乏氛围,同行技术也参差不齐。

4、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人力有限,技术有限,还没有真正能够引领的专业技术教师。

解决思路

1、处理好教、研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程安排,让各班每周一次的微机课为课题研究开绿灯。有意安排课题研究周活动,为课题研究提供时间保证。

2、学校要重视课题研究和教研,充分发挥课题组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合力。

能否按期结题

尽最大努力。

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附一:调查问卷

1.你觉得课堂导入的好不好?

2.你觉得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语文课堂导入,是哪一课?

3.你最喜爱的导入法是什么?

4.你觉得课堂导入对你的吸引力有几成?

5.请写出你认为最成功的一次导入?

6.你觉得你最爱上的课是什么?为什么?

7.在复习课中,老师的课时目标是否明确?

8.语文课的导入你的满意度有几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