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导入法的几种方法
(2014-09-05 08:55:13)分类: 导入方法 |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开门见山是阅读教学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
1、开门见山可以从标题入文。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从标题导入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可以比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导入,抓注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学习《爱莲说》可以这样导入: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议论色彩较浓,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说》,再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题为“梦游”,说明这首诗记的是梦; 天姥, 山名, 古代相传为三座仙山之一; 吟, 是古代的一种诗体,类似于“行”、“歌”;留别,表明写诗目的是“别”。了解题目,对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很有帮助。解题式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导入,也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老师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绍作者,再讲读课文。教案呈现导、读、思、品、写5 个环节,环环紧扣,中心明确,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一位教师在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是这样开始的:“什么叫项链,‘项’是颈项,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面挂在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一篇以《项链》为题的小说。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呢?她是否值得同情呢?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项链的知识,同时又牵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3、开门见山可用文中诗文、典故、成语导入。
学习《孙权劝学》一文,可以用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其中, 名言警句、诗词、对联, 成语故事等, 言简意赅, 想象丰富, 含义深刻, 表现力强, 影响深远。授课时, 巧妙地引用它们作导语, 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在讲流沙河的《理想》时, 由和理想有关的名言导入。讲泰戈尔的《金色花》时, 由作者的一首表现母子深情的诗歌导入: “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所哼的那些歌调……”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 由和本课内容有关的对联导入: “ 翁去八百载, 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 亭影不孤。”讲蒲松龄的《狼》时, 由和狼有关的成语, 如“狼心狗肺”“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等导入。
4、开门见山可用课后某个练习作为导入。
即教师一走上讲台,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的放矢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