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导入
(2014-08-02 10:07:10)分类: 草船借箭 |
常言说: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语文教学尤其如此。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 ,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 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及文章的开头时说:“ 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应该如此。 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 激发求知欲和思维活动,引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 同时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 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 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体现教师深厚的语言基本功, 高超的语言艺术及对学生思维的调动, 更反映他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对教材切入点的选择。 使课堂教学一开始就绚丽多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语是艺术中的艺术,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运用更使这一艺术如虎添翼,大放异彩。
俗话说的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 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 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就其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悬念 引发深思
于漪老师在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 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 他是以怎样的神工鬼斧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 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 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 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末,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 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 由远而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 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 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温故知新 巧妙过渡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 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梯子,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 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 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 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 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 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 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要注意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 把温故课上成一种纯粹的复习课。
三.简介作者 了解背景
有些课文,对于中心的把握,不能仅限于文章本身, 必须要借助于相关的背景资料,因此有必要事先让学生了解。 例如教学《捕蛇者说》时,可以这样导入: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 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 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 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 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 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 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更掌握了他写作此文的背景, 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不过,这样的介绍一定要重点突出, 切不可漫无边际。
四.设问探究 切入主题
是指通过巧妙的设问探究,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到课文的主旨上来。 例如教学《岳阳楼记》,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 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 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 我们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样以对比的方式,单刀直入, 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主题的探究上来。
五.歌曲导入 调动情绪
指教师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的一种 方法。例如:《愚公移山》时导入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 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 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 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课堂很快进入学习阶段。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 放电影《水浒传》主题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 风风火火闯九州……”梁山好汉中, 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莫过于鲁提辖了,他三拳打死镇关西, 就显出这样的英雄本色。作品写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请同学们在主题歌的感情酝酿中自读感知有关内容, 领悟文章的精巧构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歌曲导入, 所选歌曲必须与教材有密切关系,同时歌曲本身必须健康有益, 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不能纯粹地追求趣味性。
六.影视导入 烘托气氛
是指在课堂开始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 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可先播放一段祖国风光片剪辑, 然后顺势导入: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 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 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对鼎湖山的向往之情, 从而将思绪集中学习上来。
又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先播放黄山的风光片剪辑, 然后导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黄山时曾赞叹道:“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可见黄山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 四绝”闻名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中央电视台摄像机的镜头, 去领略黄山雄、奇、险、秀的自然风光吧! 这样学生就对黄山有了初步的感受,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此种方法, 要注意所选影视片段必须与课文保持高度一致, 否则很容易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向岐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七.诗歌导入 新颖别致
有位老师在教学现代诗《再别康桥》时,首先吟诵了这样一首诗:
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
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
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
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
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
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
又悄悄地走,
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
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这首诗既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为后面的诗歌教学创设了教学情境。这样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 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拘泥于上述几种, 更不能一味照搬。创造性的课堂导入需要我们全体同仁不断探索, 深入研究,才能使之更加完美,更加绚丽多彩, 从而极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
成功的课堂导入不仅体现教师深厚的语言基本功,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语是艺术中的艺术,
俗话说的好: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
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就其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置悬念 引发深思
于漪老师在讲《孔乙己》时先讲了这么一段话:“
二.温故知新 巧妙过渡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
三.简介作者 了解背景
有些课文,对于中心的把握,不能仅限于文章本身,
四.设问探究 切入主题
是指通过巧妙的设问探究,把学生的思路很快引到课文的主旨上来。
五.歌曲导入 调动情绪
六.影视导入 烘托气氛
是指在课堂开始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烘托气氛,增强直观感受。
又如在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可先播放黄山的风光片剪辑,
七.诗歌导入 新颖别致
有位老师在教学现代诗《再别康桥》时,首先吟诵了这样一首诗:
有一座桥,风景秀丽,遐迩闻名;
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名远播;
有一首诗,清新空灵,诗坛奇葩。
他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浪漫诗人,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流星。
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
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
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
毕生行径都是诗。
他轻轻地来,
又悄悄地走,
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
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这首诗既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拘泥于上述几种,
后一篇:《星星变奏曲》导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