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藏基本知识
(2012-02-24 08:38:05)
标签:
储粮常识 |
第一部分 储粮基础知识
粮堆:粮堆由粮食籽粒、杂质、微生物、储粮害虫、鼠、温度、水分、和空隙中的空气组成。
1.粮食籽粒---粮堆的主体,粮食籽粒本身是活的有机体,在贮藏过程中维持着一定的新陈代谢活动,处于缓慢的分解状态。粮粒的外壳和皮层都是死细胞,含水量低,对湿、热、虫、霉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利于粮食的安全储藏,因此,入仓的粮食因尽可能保持粮粒的完整性,降低收割加工过程对粮粒的机械损伤。
2.微生物---粮食中的微生物类群从数量上看以细菌和霉菌为多,从对粮食品质的危害性上看,霉菌是引起粮食品质劣变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因为霉菌所需的生长条件与粮堆的生态条件相接近,因此控制粮堆微生物生长就是控制霉菌生长。以黄曲霉危害为最严重。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使粮食、食品和饲料带毒,使人蓄食用后发生中毒和致癌。而且,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是造成储粮发热、霉变的原因之一。
3.杂质---包括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无机杂质主要是石头、泥块、沙子等,有机杂质包括其他粮食籽粒、草籽等。一般来说,无机杂质会堵塞粮堆空隙,影响粮堆湿热散发,为虫霉滋生繁殖提供有利条件。有机杂质吸湿性强,原始水分高,带菌量大,生理活动旺盛,在储藏中能将水分转移给粮食,增加粮食的水分含量,而且呼吸量大,会增加粮堆湿热。因此,粮食入仓前要清理杂质,提高入仓质量。
4.储粮害虫与鼠--- 储粮害虫在一系列的生理活动过程中会散发湿热,促使粮堆发热;同时其分泌物污染粮堆,促使霉菌滋生和繁殖。鼠不仅会吃掉粮食,其粪便也会引起储粮污染。
5.温度---粮油籽粒、储粮害虫、微生物等成分的生长、发育和代谢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较低的温度可抑制粮食籽粒、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减少储粮损耗。
6.水分---储粮过程中,水分过高会导致粮堆发热、霉变。一般来说,粮食水分在13%以下,能抑制大部分微生物和螨类的生长。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可以保持粮食安全度夏的水分称为粮食安全水分。
第二部分 储粮常见现象及防治措施
一、
1.玉米象
以小麦、玉米、糙米及高粱受害最重。此虫是一种主要的初期害虫,贮粮被咬食而造成的许多碎粒及碎屑,易引起后期性仓虫的发生。同时,大量虫粪的排出易增加粮食与种子的湿度,造成螨类和真菌的发生,带来重大损失。
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可将粮食在炎热的天气里暴晒杀虫或在-5℃以下的低温季节里,把门窗全部打开,让空气在仓内对流,同时把粮堆深翻成波浪式的深沟,在仓内通风冷冻杀虫。粮食入库后,可用聚乙烯塑料薄膜等封闭粮面或用大豆等非寄主粮压盖粮面,可有效阻止玉米象的侵入。2.诱杀—因玉米象的成虫有向上爬的习性,可在粮面扒若干小尖堆,堆顶设陷阱诱虫器,插草把或在粮堆上铺盖麻袋、布片等诱集成虫,收集后集中杀灭。
2.谷蠹
谷蠹食性复杂,其寄主有稻谷、大米、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以稻谷、小麦受害最重,大量发生时常引起贮粮发热,有利于后期害虫、螨类及真菌的发生。
防治方法:1.低温杀虫—因谷蠹不耐低温,可在冬季将仓库门窗打开,或将贮粮移至室外薄摊冷冻杀虫。温度在-1℃~-2℃时,粮食薄摊10~20cm,冷冻4天,可杀死99%的害虫。2.诱杀:黑光灯诱杀效果好,可将诱捕装置置粮面上空80~100cm处。也可将甘薯丝炒干后拌少许红糖或炒米糠诱杀。
3.麦蛾;麦蛾为害对象包括大麦、小麦、大米、稻谷、高粱、玉米、荞麦等,其中又以小麦及稻谷为麦蛾最喜爱食物。
防治技术:1.生态调控:在夏季高温季节晴天时,将小麦摊在场上,摊后3~5cm,使粮温温度达到45℃,每小时翻动一次,保持4~6小时,趁热入仓、密封,可杀死粮食中麦蛾的卵、幼虫和蛹。粮食晒干入库时也可用塑料袋等密封缺氧,使麦蛾窒息死亡。2.仓贮环境治理:这是综合防治的基础。应在粮食入仓前彻底清理和清扫空仓,杜绝麦蛾和其他害虫对粮食为害。在粮食入仓后要做好仓房的密闭工作,防止麦蛾成虫飞入。
二、
贮粮中的鼠害:吃掉大量粮食,破坏性强——对仓房和贮粮装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污染贮粮——鼠毛和鼠尿、鼠粪等排泄物等严重污染贮粮,降低贮粮的商品价值。防治方法:1.市售鼠药+饵料(夏季用水果类,冬季用油煎的香饵料较好。)2.农户用“丰产仓”贮粮,该仓呈圆柱形,为铝合金材料所制,粮食入仓一周后,等粮温与室内温度接近时方可盖上盖子,然后用透明胶带密闭即可,可以显著减轻鼠害造成的损失。
三、
使储粮温度出现不正常的上升或粮温该降不降反而上升的现象,成为粮堆发热。对于水分引起的发热,应采取日晒、摊晾;杂质过多引起的储粮发热应采取通风、过筛除杂措施处理;虫害引起的储粮发热,对于储粮数量少的可采取暴晒、过筛除虫。储粮原始温度过高引起的粮堆发热可采取通风降温。
粮堆结露是指粮堆内空气中的未饱和水汽,当温度下降到某一数值时变成饱和水汽,开始在粮堆某一部位凝结成液体水的现象。简言之,就是更替,温度变化,粮堆中的气体水变成液体水的现象。结露易引起粮堆霉变,甚至发芽。结露现象一般多发生在11月前后和次年四月份以后。
防止措施:1.入仓时粮食水分要低。2.要防止粮温骤升骤降,尽量减少因粮温造成的结露。适时做好粮堆的通风和密闭工作,对夏季入仓及过夏的高温粮,在秋冬季节应逐渐通风降温,减少粮堆内外温差;春夏季要对低温粮进行密闭,防止外界高温突然侵入粮堆。对于粮面结露的粮食,轻者可翻动粮面,尽可能翻的深一些,最好每隔1到2天翻一次,散发水汽;重者可移开仓顶晾晒。
四、
自动分级:粮食在震动、移动或入库时,同类型、同质量的粮粒和杂质就集中在粮堆的某一部分,引起粮堆组成成分的重新分布的现象为自动分级。
筒仓因筒身较高,粮粒从高处落下,下落的粮食流动会带动空气运动,在仓内形成一个涡旋气流,涡旋气流的运动,将粮面上细小的、较轻的杂质吹向筒壁。随着粮面在筒仓内逐步升高,靠近筒壁处形成环状轻型杂质区。而沉重的杂质多集中于落点处,形成一个柱状重型杂质区。杂质较多的部位,往往水分较高,孔隙度较小,虫霉容易滋生,是极易发热霉变的部位,如不能及时发现还能蔓延危及整堆粮食。自动分级中灰尘集中的部位,孔隙度小,吸附性大,在通风降温降水过程中,也因空气阻力的加大,使风速达不到规定的要求,造成局部温度、水分偏高。防止自动分级的最积极办法就是预先清理粮食。
第三部分 入仓粮食质量要求
1.
2.
第四部分 谷类粮食的储藏
一、
1.控制水分、清除杂质,满足粮食入库质量要求,坚持做到“四分开”,即干湿分开,好坏分开,有虫无虫分开,新陈分开;2.通风降温。稻谷入库后,应根据气候特点适时通风,缩小粮温与外温及仓温的温差,防止发热、结露。稻谷在通风降温后,在辅以春季密闭措施,便可有效防止夏季稻谷的发热。3.防治害虫。稻谷入库后,特别是早中稻宜感染害虫,宁夏稻谷属于晚稻,虫害不是很严重。4.低温密闭。在完成通风降温、防治害虫之后,冬末春夏气温回升以前粮温最低时,压盖粮面密闭粮堆,以长期保持粮堆的低温或准低温,延缓最高粮温出现的时间及降低夏季粮温。对含水分高的晚稻,可利用冬春季进行摊凉,即可降低含水量,同时降温,春季气温回升前趁冷密闭。低温密封起到自然降氧功效。(投入低剂量磷化铝片配合杀虫,以低氧、低药剂的气调与化学保藏相结合,效果较好)。
二、
小麦的储藏有常规储藏、热密闭储藏和低温储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