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天才周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含着热泪,看完了 1月17日晚的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内心一直被那个一度被诊断为中度脑残的青年周玮所感动着。
16位数字开14次方,你会不会算?你需要算多久?23岁的山西五台县青年周玮,只用了1分钟!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天才大脑和超强计算能力的人,一位被诊断为“中度脑残”的农村孩子,他用几近完美的表现诠释了什么是天才。人类的大脑到底有多强大,也因为周玮的出现,带给人们更大的、更无限的想象空间。
著名节目主持人孟非感慨“周玮那一段二十几分钟,我竟然控制不住地两次流泪。”孔庆东说,“原来这世上真有雨人,就在中国。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出场的中国雨人周玮,之前一秒还是‘中度脑残’,之后一秒就是‘最强大脑’,天壤之间弹指一挥,我想那些这么多年来一直拒绝排斥周玮的学校和社会中的人们,看过这期节目估计要悔青肠子,一个真正的天才险些被埋没在庸人的误判中。”在节目中表现十分激动的魏坤琳教授,似乎用任何文字都难以表达他的情绪了,当晚在微博上他写道,“这个世界经常对新的天赋、新的创造不友好,到现在我终于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真正伟大的天才,但是每一个天才可能来自于任何卑微的个体。”
周玮擅长速算,对自然数的高次幂运算、两位数、三位数以及四位数之间的相乘,高位数的开平方、开立方、等差数列、循环小数化分数都会给出快速准确的答案。这位天才型的数学奇才在《最强大脑》完美呈现的背后,有着一个令人唏嘘的成长史。据记者采访了解,周玮出生时候完全健康,六个月时候偶然因为被枕头砸到且吓着,接着身体出现异常,父母带着他前往大城市诊断,没想到被诊断为顽固性低血糖、智力发育低下。不过,九岁时,他的病又奇迹般地自愈了,然而他的样子已经越长越怪,受到很多同村人的嘲笑。发现这个孩子对数字敏感是因为有一天,母亲偶然带周玮下田里干活儿,人们随口玩笑问“一头驴4条腿,两头驴几条腿?”“8条腿。”没想到周玮迅速给出了答案,人们发现他还会算术。此后母亲重燃希望,四处寻求让周玮上学读书。但是村里学校都因周玮智力与长相呆滞等问题拒收,没办法,最终周玮只能成为五年级的旁听生。10岁时他上一年级,但是却会三年级的算术。等到他上完小学,想上中学时,由于年龄已经较大了,他在学校遭遇到同学的歧视,还因为环境和人们观念问题,最终他不得不辍学,此后一直在家里杂货店帮忙。周玮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他特别喜欢关于数学的书,喜欢摁计算器算算术,他的所有的数学才能也就在这些时间里被触摸与唤醒了。
据记者采访报道,周玮小时候想认字,也有能力学会,但是没有老师愿意批改他的作业,所以他的识字方面较弱,因为对“上学”遭受同学老师的特殊眼光这件事,也就渐渐厌恶了上学。天才,就这样堙没在世俗的眼光之中。
我们的教育公平何在呢?为什么周玮这样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有关报告中的教育公平定义:“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 inclusion ),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
《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话,子曰:“有教无类。”这是先生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意思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人,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先生“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上海财经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珏看完了江苏卫视《最强大脑》说,“他(周玮),曾经在世俗的眼光中匍匐前进,殊不知,在我们无法企及的世界里他已畅游许久。人世间,有太多真实的自卑需要虚伪的骄傲来粉饰,有太多超常的智慧被平庸的肤浅所践踏。我们虽无大智慧,但一生修行总要习得一些小善意,比如尊重世间每一个存在的个体生命和他们呈现出的状态。”
教育要尊重人,公平公正的给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是多么的重要。
朱熹在孔子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论语·为政》中有“子游问孝”、“子夏问孝”句。《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孔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善于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比如学生“问仁”,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孔子还善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孔子也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意思是说, 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教师在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天才在哪儿?天才到底在哪儿?还是那一句老话,我们的身边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发现天才的眼睛;我们的学校不缺乏天才,而是缺乏培养天才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