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听鲁子问大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解读(六)
(2012-05-22 09:13:1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师成长 |
听鲁子问大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解读(六)
课堂教学实例解读
附录6,课堂教学实例 |
这一部分提供了六个“教学实例”,注意不是“示例”、“案例”,更不是“范例”。 |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本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特提供部分教学实例,仅作为示例,不是范例。这些实例都来自真实的课堂,是在具体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鉴于每个实例的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未对体例做统一要求。实例的适合级别不是指年级,而是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级别。希望这些实例能帮助教师们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这些理念的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就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堂要保证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尽可能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全体性),要在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全面性),要注意到教学的过程性,按照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合理地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目标(合理性与过程性)。 本节有6个教学实例,4个是适合1-2级的,2个是适合3-5级的。这些实例来自教学实践,经过必要的整理,以便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建议。 这些实例仅作为教学示例,而不是新课程教学范例。这些实例都是在具体教学环境下实施的教学。鉴于每个实例的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未对体例做统一要求。实例的适合级别不是指年级,而是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级别。 这些实例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可以帮助教师们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涵,研究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
教学实例1(适合一级或二级)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学校平面示意图,运用有关学校场所的英语单词,简单介绍学校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 (2)能说出两幅学校平面示意图的区别。 教学内容: (1)学习有关学校场所名称的单词: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 (2)学习描述学校的表达法,如There is an art room in our school. It is here。 教学活动: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示意图上并做简单的描述。 课前准备: (1)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场所位置画一幅平面图(示意图),但不标出场所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 (2)把单词school, 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 做成约2cm×3cm 的小卡片(若干套)。 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 教学过程: 1.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下列单词:school, 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要求学生做到:(1) 看图能说出单词;(2) 给出单词能读出并说出单词的中文意思。只要求学生能认读,不要求拼写。 2.教师先作示范,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本课句型说说自己所在学校 有哪些场所。 3.将学生按每组4~5 人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必须围成一圈)。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或标在)平面图上。 4.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学校某一个场所(如This is the playground. The music room is here.)。鼓励学生使用以前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 but I like it。 5.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理想学校的平面图,把单词卡片贴到(或标到)平面图上,并用英语向全班作介绍。根据设计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评出优胜组,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出单词或短语帮助学生表达。 评析: 本节课中,教师把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有机结合,在完成基本的词汇教学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完成贴图和描述图片的任务。在活动中,教师还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种相对比较真实的任务有利于学生把所学语言运用到语言实践活动中。 本节课中描述自己理想学校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语言和思维的空间。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发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
这是一个一级、二级的课堂教学案例。 这一案例以学校场所英文名称playground, classroom, office, art room, music room, computer room, library, toilet等为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用There is an art room in our school. It is here.这类语句,简单介绍学校场所,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能说出两幅学校平面示意图的区别。这是一个语用真实的活动,运用能力的目标非常清晰(用什么语言做什么事情)。若能把介绍学校场所的背景设定清晰,则是更好,因为当我们以不同的目的介绍学校场所时,我们介绍的地方、使用的语言都可能不同。如,外国组织来学校考察,了解学校能否承办国际小学生英语短剧比赛,那么我们自然要介绍学校供比赛用的大礼堂、供排练用的小教室等场所,而不需要介绍计算机教室等。若是为了增加中外友谊而向外宾介绍我们的学校,则主要应介绍学校的国际往来的事例、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外国节日主题教室等等。 在新知识(关于学校场所的词汇)教学阶段,教师没有直接教词汇,而是借助图片呈现词汇,这样学生就不存在理解词汇的障碍,因为图片内容很清楚,这就可以让学生把学习重点集中到词汇的识别和读音上,因为后面的活动要求学生能说出这些词汇、能理解这些词汇。这个案例在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只要求学生能认读(这些词汇),不要求拼写”。这是非常合理的选择。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很多老师没有清楚地区分哪些是要求学生认读理解的词汇,哪些是要求学生书面运用的词汇。后者是要求拼写的,而前者根本不要求拼写,只要求整体识别。 在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也可以把教学之始的词汇学习改为在语句中学习词汇: T: (展示classroom单词卡)This is a …classroom. Follow me, please. Classroom. This is a classroom. Ss: Classroom. This is a classroom. T: Yes. This is a classroom. (再展示一张教室真实照片)This is a… Ss: …classroom. T: Yes, classroom. Follow me, please. Classroom. This is a classroom. Ss: Classroom. This is a classroom. T: (再展示学生自己教室的照片)This is our… Ss: …classroom. T: Yes, classroom. Follow me, please. Classroom. This is our classroom. Ss: Classroom. This is our classroom. 这样的活动可以使词汇的操练在语境中、在语句层面展开,也具有一定的语用特征。 随后,教师示范运用哪些语句介绍自己所在学校的场所。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新语言项目的重要支架,搭好支架,学生的学习就会很容易,否则就会很困难。所以,教师的示范作为支架,一定要针对学生的需要,一定要针对语言运用目标。 我们知道,在大班教学中,要保证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同伴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教师把学生分组,每组按照学校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或标在)平面图上。这个活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单词卡要有区别,否则各个小组完成的图都是一样的,这样进行介绍就没有意义了。二若单词卡没有区别,那就要设计明确的活动目标,比如挑选最佳介绍小组,以便向来访者介绍。 这里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向其他成员介绍学校场所位置。由于粘贴活动就是在小组内完成的,小组内介绍就存在信息差不够、交际性不典型、学生太熟悉而失去兴趣的可能,所以设计为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评选最佳介绍小组,这样会更合理一些。 这个环节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要使用This is the playground. The music room is here 这些本课时所学语句,同时鼓励学生使用以前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创造性表达,如It is small, but I like it.这是非常好的设计。我们让学生完成任务时,一定要强调用所学语言完成任务,否则就失去语言课程的意义了。同时应允许学生用更多语句,这可以为基础较好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在这一课时的最后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理想学校的平面图,把单词卡片贴到(或标到)平面图上,并用英语向全班作介绍。根据设计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评出优胜组,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出单词或短语帮助学生表达。 这个活动的设计很好,但和前面的活动有些衔接上的难度。若选择这一活动,一开始就要清楚地与学生交流本节课的任务,引导学生为完成这一任务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总体而言,这一实例的教学过程具有合理性,从学习到训练到运用的过程符合英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这一实例通过小组活动等保证了教学的全体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深度参与学习活动。这一实例具有全面性,实例的小组设计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
教学实例2(适合一级或二级) 教学目标: (1)能用英语说出自己和他人的生日月份; (2)能就生日的话题开展简单的交流; (3)能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有关生日月份的调查任务。 教学内容: (1)复习月份词汇:January,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要求会读、会认、会抄写; (2)学习表达生日的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某月); (3)理解故事内容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教学活动:说出自己生日的月份。在班内调查同学生日的所在月份。 教学过程: 1.热身及复习。 (1)向学生展示节日图片,让学生用英文说出这些节日出现的月份。例如:教师展示新年的图片,学生说出“January”。 (2)做关于“月份”的英文单词游戏:教师从正面向下12 个月份的单词卡中抽出一张月份单词卡,展示给学生(自己不看),并随机说出一个月份名称,如果教师说的月份与单词卡月份一致,学生跟读单词;如果不一致,学生保持沉默。 2.新课学习。 (1)教师出示一张标有12 个月份的年历,其中12 月里有一颗红星。 教师提问:Why is there a red star in December?。教师启发学生猜测,不追求正确答案。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猜测。 (2)听故事并思考: 教师告诉学生,下面听一个故事,从故事中他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先让学生听第一段,回答两个问题: Who is Amy?Who is Sam? (3)学生回答完前面两个问题后,教师继续播放故事,学生继续回答问题:When is Amy’s birthday? When is her Dad’s birthday? When is her Mum’s birthday? Why is there a red star in December?(注意:问题不必一次性呈现,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分段播放录音,逐次提出问题, 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并基本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4)组织学生逐项完成跟读、独立朗读、分角色朗读故事的活动。 (5)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在哪个月份,并询问周围同学的生日月份。教师为学生示范:My birthday is in Nov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教师把句型写在黑板上并领读。 3.语言运用。 (1)学生在班内开展一项简单的调查,询问并记录周围同学的生日月份,将调查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调查的同学越多越好。
(2)请部分学生用英语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示范如何将调查结果汇成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总表。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在课下继续完成。 (3)布置作业,制作家庭成员及亲友生日月份表,下节课在小组内交流。 (附:故事内容) Narrator: Amy is a pretty girl. She has a dog. Its name is Sam. Today, Amy finds a red star in December. Amy: Why? It isn’t my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 May. Is it Dad’s birthday? Dad, when is your birthday? Dad: My birthday is in July. Amy: Mum, when is your birthday? Mum: My birthday is in September. Amy: But whose birthday is in December? Sam:Woof! Woof! Amy: Wow, I know. It’s Sam’s birthday! Happy birthday, Sam. 评析: 授课教师从热身开始便以参与者的角色融于学生之中。在复习月份单词时,形式多样。教师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新的语言学习中。学生之间开展的调查及生日月份记录卡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和表达需要,将语言学习、信息归纳和整理等技能巧妙结合,促进学生多技能发展。渗透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关心。活动设计层次清楚,可操作性强。 |
这是一个适合一级或二级的实例。 这一实例的生日所在月份小组调查使其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并同时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这一实例的过程具有合理性,学生通过接触新语言,学习新语言,然后进行必要的操练,最后进行运用。 这一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复习月份词汇(January…December)、学习表达生日的语句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某月),而达到能用英语说出自己和他人生日的月份,能就生日的话题开展简单的交流,能运用所学语言完成有关生日月份的调查任务。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语句When i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某月).而月份名词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本课时则是复习,所以要求学生对12个月份词汇达到会读、会认、会抄写的程度。这是一种巩固性的学习要求,层次非常清楚,要求认读,没有要求拼写,只是要求抄写,这是合理的。 这节课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生日的月份,并在班内调查同学生日所在的月份,只是调查生日的目的是什么交代得不够清楚,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存在的问题:语用目的缺失。长期如此肯定会制约对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这节课在一开始教师向学生展示节日图片,让学生用英文说出这些节日出现的月份。例如:教师展示新年的图片,老师说Spring Festival is in…?学生说January。 然后教师带学生做关于“月份”的英文单词游戏:教师从正面向下12个月份的单词卡中抽出一张,展示给学生(自己不看),并随机说出一个月份名称。如果教师说的月份与单词卡月份一致,学生跟读单词;如果不一致,学生保持沉默。 若学生基础偏弱,这两个活动的顺序也可以调整,即:先看月份单词卡说月份单词,再看节日图片,说节日所在月份。 之后进入新课学习的阶段。 教师首先用12月里的一颗红星,引发学生探究Why is there a red star in December?的兴趣,是学生乐意去听故事。然后让学生分段听故事并回答问题。从案例所附的课文内容看,这个对话不复杂。若学生基础达到中等,让学生完整地听完故事会更好,这样符合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学习心理,也能一开始就完整地呈现语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境。 之后,组织学生逐项完成跟读、独立朗读、分角色朗读故事的活动。这一组巩固训练活动是非常必要,我们还应该特别引导学生模仿对话的语调,达到课程标准对语调学习的要求。 在学生基本掌握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在哪个月份,并询问周围同学的生日月份。这是教师为学生示范:My birthday is in Novemb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并把这个语句板书在黑板上并领读。这是很有效的支架,可以为学生完成后面的调查搭建一个支架。不过,这两个语句其实就是对话中的语句,所以,从板书角度来说,教师可以在学生听对话的过程中就把这两个语句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听对话之后就可以看到这两个语句,在教师板书过程中,学生进行视觉拼读,而且学生在随后活动中可以使用这一支架。 最后开展的是语言运用活动。教师让学生在班内开展一项简单的调查,询问并记录周围同学的生日月份,将调查结果记录在下表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调查的同学越多越好。然后,安排部分学生用英语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示范如何将调查结果汇成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总表。这种在学习新语言之后让学生在一个真实语境的活动中运用所学新语言,是很多英语教师经常开展的活动。这类活动和任务教学还是不一样,因为调查学生生日所在月份的目的并不明确,学生仍然只是在进行调查,但为了什么目的而调查,则学生并不清楚。 本实例的语言重点是When’s your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in…结构,调查是一个很好的运用这一语言结构活动,语境真实、语用目的也很真实,而且符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其生日调查若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如调查学生生日所在月份,并标注在日历上,以便在同学们生日到来时赠送生日贺卡,或者安排班级集体生日庆祝活动),则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十二个月份词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而且有12个之多,小学生要记住并非易事。所以,在一开始的复习中,可以采用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唱以前学过的月份歌,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更有利于学生唤醒对于月份词的读音的记忆,而且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通常都有小学生不能顺利地说出12个月份词)复习这些比较难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之后的强化。 若本班有较多学生对12个月份词有困难,可在每个要用到12个月份词的环节开始之前,都演唱所学的月份歌。当然,也可以使用歌谣进行复习、巩固。。 |
教学实例3(适合二级) 教学目标: (1)能在图片的提示下理解所读故事的大致内容; (2)能根据图片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内容: 1. 看图预测故事情节和大意。 2. 学习故事中的主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knock o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are you ready, play in the park 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重点。) 教学活动:在图片的提示下理解并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过程: 1.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在师生互动中推测故事大意。 2. 看图,学习必要的单词和短语。 3. 打乱图片顺序,教师示范讲述故事,学生听,并指出是哪幅图。 4. 教师针对故事提出简单问题,学生用简单语言或肢体语言反馈对故事的理解。 5. 学生听录音跟读故事。 6. 学生通过个人默读和分组朗读进一步理解故事。 7.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角色练习故事中的对话。 8. 在小组内轮流看图讲故事,注意倾听他人,互相帮助。 9. 学生以小组形式尝试在全班讲述或表演故事。 评析: 本课旨在通过看图听、读故事等活动训练学生观察图片、理解英文故事的能力,并通过跟读、模仿到讲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和初步的表达能力。本课故事虽然有长度,但语言并不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了看图听、读课文和分层次、有指导的练习,尝试从集体到两人、再到个人进行讲述故事的练习,逐步内化语言。最后通过在小组中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呈现故事,既有适当的输入,也有内化和输出。 |
这是一个适合二级的教学实例。 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习故事,学习故事中的主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如knock o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are you ready, play in the park等,然后形成在图片的提示下理解所读故事的大致内容、根据图片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的能力,并同时发展学生看图预测故事情节和大意、在图片的提示下理解并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的阅读技能。 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给学生展示故事图片,通过师生问答,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导入故事之后,教师让学生看图,学习课文中的单词和短语。这是在故事呈现之后再学习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这样学生可以基于语境理解词汇和语言。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在让学生第一篇阅读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理解之后,再来进行词汇和语法教学,这种基于语境的词汇和语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和语法的语义,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和语法的运用形态与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学生理解词汇和语法之后,让学生深度、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采取了老师讲述故事、学生找出相应图片的方法,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每一幅图的具体内容。之后,教师针对故事提出简单问题,学生用简单语言或肢体语言反馈对故事的理解。 在学生理解故事之后,教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故事、个人默读和分组朗读进一步理解故事、分角色练习故事中的对话、轮流看图讲故事、以小组形式尝试在全班讲述或表演故事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故事的语言。 本节课总体上是让学生接触故事、学习语言、理解故事、掌握语言、讲述故事的流程,这是故事教学的合理流程。 这一实例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学习故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其过程也符合学习的过程,具有合理性。故事本身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空间不大,所以,这一实例也没有就此展开培养。 小学生的空间意识尚在发展之中,这一实例的故事发展顺序需要学生在大脑里重组故事过程,对很多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学生语言能力本身比较弱时,困难可能比较多。 这篇故事难度不大,情节也特别生活化。对于难度较大的故事、情节较为曲折的故事,或者在基础较弱的班级,我们还可以采取拼图阅读(jigsaw reading)的方法。拼图阅读就是先让学生分组进行段落阅读,然后在分组进行整体阅读。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自然组组,每组四人,每人负责一种图片。然后让负责图1的学生组成一个或几个图1专家组,同样组成图2专家组、图3专家组、图4专家组。每一专家组阅读本组图片,深度理解和讨论。然后学生回到自然组,每人作为专家,向自然组内同伴介绍自己作为专家阅读的图片内容,这时四人都是不同图片的专家,帮助自然组内其他同学理解自己负责的图片。然后若干自然组向全班展示本组对整个故事的理解,或者表演整个故事。 这种拼图阅读可以使每个学生体验到阅读的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是某一图的专家,在小组内具有专家地位,共同合作形成完整、深度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具有较好作用。 |
教学实例4(适合二级)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语言描述动物的大小、外观、动作特点及习性等基本特征; (2)能在讨论中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并给出理由。 教学内容: (1)复习已学过的动物名称,新学三种动物名称:rooster,parrot,snail; (2)学习描述动物特征的句子:It’s lovely/small; It can fly/swim; It runs quickly; (3)学习表达理由的句子,比如We choose the cat because it is lovely; (4)学习如何口头报告讨论的结果。 教学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为学校的小小动物园挑选合适的动物。 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学习内容和任务。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校要建立一个小小动物园; 教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小小动物园的示意图(教师举起一张小小动物园的设计图,上面没有动物)。教师告诉学生,市动物园要送给学校一些动物(教师举一张画有各种动物的大纸),学校只能从中挑选一部分动物。今天,全班学生一起来为学校的小小动物园挑选动物。 2.复习已学动物单词并学习几个新单词。 (1)教师让学生说出他们已经知道的动物的名称,并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些动物。 (2)教师向学生展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名称。其中有若干个单词是学生尚未学习的(已经学过的单词包括horse, fish, elephant, dog, snake, crocodile, cat 等;尚未学习的单词包括rooster, parrot, snail)。出示新单词的图片时,如果学生都不知道该动物的英语名称,教师把这些动物的英语名称告诉学生,并让学生重复几遍。 (3)教师把所有图片呈现在黑板上,给学生1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和记忆这些动物的名称。 (4)做一个Which one is missing 的游戏:教师向学生展示4张图片,然后背对学生,拿走一张图片,再转身,让学生说出拿走的是哪幅图片。 3.复习和学习句型。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用来描述动物的表达法,如It’s small; It’sbig; It can fly; It’s lovely; It runs fast(事先把这些句子做成卡片)。教师一边展示动物图片,一边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表达法对动物进行描述。 教师把写有这些句子的卡片贴在黑板上端,然后引导学生把与所描述特征相符的动物图片贴在卡片下面。学生以前接触过It’s + 形容词以及It can +动词的句型,该活动中涉及的大多数形容词和动词学生以前也接触过。 (2)教师举起大象的图片,问学生可不可以挑选大象并说出为什么。学生说It’s too big;然后教师问学生是否可以选其他几种动物,如蛇、鳄鱼、小鸟等,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4.实施任务。 (1)教师向学生说明任务的步骤和要求,然后与两个学生一起示范下面要完成的任务。具体过程:教师从动物卡片中拿出任意一张(如elephant),教师问两个同学:Can we choose the elephant?学生说No. 教 师问Why?并引导学生说出Because it’s too big。然后教师再拿另外一张图片,进行类似的讨论。如果教师及另外两名同学都同意选某种动物,就决定该动物入选。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动物。具体步骤是:①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套动物图片,上面是可供挑选的动物;然后给每组学生发一张八开大小的表格(如下图所示)。②学生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把挑选的 动物贴在表格上端的五个方格里,并在方格下面的句子中挑选表示选择这些动物的原因的句子(在句子前的方格里画勾,同时读出这些句子)或者在横线上补充选择理由。学生完成任务时,教师在教室里巡 视,观察各组的情况。如果哪个小组有困难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3)各小组在实施任务时,推举一个人准备向全班报告他们所挑选的动物以及挑选这些动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如何报告,由报告人试着用下列句型进行表达:We choose the … because it’s…。如果他/她有困难,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4)各小组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他们完成的任务并做口头报告:挑选了哪些动物以及为什么挑选这些动物。教师把各组报告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以便最后汇总。 (5)教师与学生一起汇总(统计)各组报告的结果,挑出选择频率最高的五种动物。让学生代表把最后选择的动物图片贴在空白的小小动物园的设计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口头描述小小动物园。 5.语言聚焦。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接触并使用了以下语言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对这些语言项目做简单的归纳或解释,同时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操练。 (1)使用like 等动词来表示喜爱或不喜爱,如: I like the cat. I don’t like the snake. (2)使用疑问句来征求意见,如: Do you like the snake? Can we choose the elephant? (3)使用形容词来描述动物特征,如: It’s lovely. It’s dangerous. (4)使用动词及情态动词来表示能力,如: It runs fast. It can fly. It can sing. (5)使用because 来表示理由,如: We choose the rabbit because it’s lovely. (提示:教师不必用语法术语解释语句,引导学生直接关注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即可) 评析: 这个实例有以下几个特点:(1)用一个大的任务贯穿整节课,所有活动围绕任务展开。教师简要介绍任务之后,进行了语言准备活动(第2、3 步骤)。实施任务之后(第4 步骤),又进行了语言聚焦学习 活动。(2)在语言准备阶段教师通过互动、观察、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复习已学内容,同时学习新的语言知识。(3)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意义和用法,同时尝试使用语言。 |
这也是一个适合二级的案例。 这是一个符合常规的任务型教学程序的课堂教学实例,教师一开始的任务介绍使整节课都围绕这一任务展开,是典型的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教学过程。 这一课时要求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动物名称、新学三种动物名称rooster,parrot,snail;再学习描述动物特征的句子It’s lovely/small; It can fly/swim; It runs quickly以及表达理由的句子We choose the cat because it is lovely等;同时学习如何口头报告讨论的结果。 这一课时的目标比较多,有些也有难度,例如,学习内容中的rooster, parrot, snail都不在义务教育英语词汇表之内,所以,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不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学习这些词时就掌握这些词,这些词在本课出现可以作为初步接触,为学生以后学习这些词打下一定的基础。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处理这一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不突出这些词,而只是把这些词作为语境中的接触类词,不进行重点学习,甚至不要求跟读,每次说到这些词时,学生能说出来就说出来,说不出来就由老师给出提示,学生在老师提示下说出来。这一课时的重点应放在学习相关的描述动物特性的语句上。 若学生基础较弱、或者学生不愿意增补这些词作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更换这些名词为学生已学的动物名词,如cat, dog, panda等。若学生基础较好、或者学生很喜欢这些词,可以把这些词增补为学习内容。这样做是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本课时难点在于because从句的学习与口头运用,目标也可以分层次确定。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确定这样的目标:在陈述时,能在例句的提示下,说出We choose the cat because it is lovely.以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确定这样的目标:能用We choose the cat.说明自己的选择,在有人问Why?能在提示下回答Because it is lovely. 对于It’s lovely/small; It can fly/swim; It runs quickly.则是一级已经要求掌握的内容,这里是再次巩固、强化,所以可以要求全体学生能用所这些语句描述动物的大小、外观、动作特点及习性等基本特征; 本课时的任务是通过小组讨论为学校的小小动物园挑选合适的动物。小组活动使这一实例表现出全体性,对于学校动物园的建设,也表现出全面性。 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是任务型教学的过程。 教学一开始,教师宣布学习内容和任务。学校要建立一个小小动物园;教师向学生展示已经设计好的小小动物园的示意图。教师告诉学生,市动物园要送给学校一些动物(教师举一张画有各种动物的大纸),学校只能从中挑选一部分动物。今天,全班学生一起来为学校的小小动物园挑选动物。 这是任务呈现活动,目的就是介绍任务,引起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能力目标(用所学语言为学校的小小动物园挑选合适的动物),以及需要重点学习的语言(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所以,任务呈现(或者称为任务介绍)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随后是任务准备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动物单词并学习几个新单词。在学习新词汇时,教师不是直接教授,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准备入选学校动物园的动物,所以这一阶段的词汇学习本身就是任务的组成部分,是任务链上的一个环节。这里的学习就可以以旧带新,先复习已经学过的单词包括horse, fish, elephant, dog, snake, crocodile, cat等;然后展示尚未学习的单词包括rooster, parrot, snail,并进行教学。运用图片教这些动物名词,可以省去翻译,直接学习英语,对学生记忆词义更有帮助。 因为后面的任务要说出动物入选的理由,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师在让学生说出他们已经知道的动物的名称的同时,就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些动物,为后面的why做准备。 随后,教师开展了词汇记忆训练活动。词汇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和学习语句。因为这些语句结构基本上都是已经学过的,这里要进行巩固复习,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尝试着说,以发现他们能说出哪些语句,还有哪些语句他们没说出,然后重点巩固他们还不能流利说出来的语句,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不至于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的语句上浪费时间。 至于because结构,本课时是在任务实施之前的任务演示(demonstration)阶段,由老师和学生示范任务的开展过程中,进行教学的。这样的过程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进行学习。对于基础较弱的班级,也可以在语言学习阶段专门学习,然后再进入任务实施。 本课时的任务实施环节是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教师和两位学生示范任务的开展,然后学生分组开展任务。教师和学生演示时,重点演示了如何取得小组共同意见,也就是通过说明建议入选的原因,来说服小组成员。这是很好的一种小组说服的方式,不是单纯强调I like it.而是说明原因,以理服人。 这里的小组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强化。 首先,在小组展示自己的选择时,可以要求每个成员介绍一种动物,而不是一个人介绍。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展示,呈现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在小组展示时,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评价标准,让没有展示的小组可以评价展示的内容,比如语言是否正确、原因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在一个小组展示时,全班同学可以参与对其展示的评价,也就可以达到全体参与。 在任务实施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语言聚焦。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巡视,记录学生出现的错误。在学生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时,教师也记录学生出现的错误。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进行简单的归纳或解释,同时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并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操练,进一步强化这些语言的学习与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