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
(2013-11-12 10:38: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师,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因素
井绪军 李秀媛
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认为:“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校长和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导致教育外部的改革很热闹,但教育内部过程变化不大。”这既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现状,也是很大的误区所在。
教师与教育,好比砖木、基石与大厦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人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因素与教育改革的成效密切相关。
即使在教学改革已经取得成功的杜郎口中学,当初也有很多教师并不持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师们在课堂上以讲为主的习惯似乎已经形成,即使认识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因为惯性而滔滔不绝地讲解。教师一时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针对这种现状,校领导明确提出了“10+35”的课堂模式,即一堂45分钟的课,有10分钟属于教师,另外35分钟属于学生。这一课堂模式的提出在全校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家长愤怒地说:“我们交了钱让孩子来上学,你们老师却不教了,倒让孩子自己学!”有的教师对学校的新规定心存疑惑:“我这么苦口婆心地讲,学生还学不好呢!让学生自学,教师少讲,恐怕更是‘玩火’。”许多教师跟领导玩起了“捉迷藏”:你不让明讲,我就偷着讲;你不让在讲台上讲,我就在台下讲。
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改革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都必须促使参与者的思想发生真正的转变。这是因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改革最大的障碍。所以,如何使教师具有改革的意识和动机,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教师是改革主体的思想。那种只把广大教师简单地看作“改革的执行者”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这是因为,任何顶层设计的思想、理念、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以教师这个基层群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来体现、实施。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教师的观念最终决定着教育江河的流向,教师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比如,同样是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主动参与者会在课堂组织形式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去积极思考如下这些问题:教师的讲要发生哪些相应的变化?小组的合作学习该怎样进行才有效?
其次,让教师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变革的需要和动机。当初,校长崔其升天天拎着凳子进教室听课,与教师沟通思想,并且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演独角戏,口讲、手板书,学生耳听手录,被动地学习,是导致学生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古语云:“穷则思变,变则通。”正是崔其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准了造成困局的症结,才使杜郎口中学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当然,很多教师对当今的教育教学现状很不满意。不仅学生学得累,负担重,教师教得也不轻松,效果还不理想。越是如此,教师越放不开手脚,不敢改革。说到底,是不敢承担由此而可能产生的一系列不好的后果。因此,笔者更加敬佩那些敢于尝试变革的教师,比如蔡兴蓉。
被人称为“一代癫师”的蔡兴蓉,从当时人人羡慕的铁路系统主动回到校园里教书,到最后撤离学校,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他可以在教学楼前当着千余名师生的面放声大哭,可以毅然撕掉刁钻的试题,可以在课堂上放大片、播名曲。他是湖北省钟祥市教育界的一位“另类”教师。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行自己的教学方式,用“指南针的意志和刚铺上路面的沥青的热情”坚持理想。他说:“我们的教育太功利。”多年来,这位著名的“癫师”坚决反对“应试教育”,因此成为教育界的风云人物。然而,他推行的实验为环境所不容,一再受挫。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他都没有叹息过,没有后悔过。
再者,教育教学改革应与教师的个体实际相结合,而不要一刀切。只有这样,才会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使教师自觉地扬长避短。否定一切、推倒重来的改革固然痛快淋漓,但也会让教师无所适从。
有的教师擅长讲解,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讲的分量减少了,怎么办?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把一些在学习上明显存在困难、“跟不上趟”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教师经常在这个小组里驻足,着重做讲解指导,从而使自己的长处更有针对性地发挥。比如,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的原因,学习品质明显不如别的孩子。分组时,哪个小组也不愿意要他,怕他拖小组的后腿。于是,我就经常给他做细致的讲解,督促他学习。
而有的教师则善于课堂调控,这种调控能力仍然可以很好地利用。比如小组内进度的干预、小组间问题的讨论等。
改革不是凭空而来、无中生有的,它必须切实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教师的共鸣。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对这种教育改革心悦诚服。改革必须从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教师在改革中“有所事事”,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并适时做出调整。唯有如此,才能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教育才会稳步前进。
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往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行政命令过多地干预改革的进程。有的校长常常以行政手段对教师下命令,比如,要求教师在3个月之内出成果。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既违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也违背了客观规律。(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