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国第6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后的评课摘要

(2012-02-23 11:59:25)
标签:

杂谈

分类: 经典转载
王安国老师在全国第6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后的评课摘要
     
           在重庆举行的全国第6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比赛,由于种种原因,我没去参加!所幸的是前去听课的老师帮我带来了整套的教学录像,让我也能身临其境地学习、了解到当前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动向。今天早上,认真看了王安国老师对于中学21节课的评课录像,深受启发和共鸣。把主要的精髓摘录下来,与广大教师共享!
         在记录的时候,心中不时泛起一阵阵喜悦。看完后,你也会发现,有几个观点正是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和实践着的呢!)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提出“以教师为中心” 转变成“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还个还需要我们继续琢磨实践。

    课程设计源于何处,有些是从老师主管的意愿出发的,他对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这个领域,这个活动中想得到什么,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例如:很多学生一直到上课结束还是没有使自己放松;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一篇茫然;学生看老师跑前跑后的独角戏;四五十个学生的歌唱声音还不如一个老师的声音大等等

    我们在课程流程的设计,课程的选材,教学手段、方法、切入点的选择时是不是关注了学生,是不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出发。凡是优秀的音乐课都是关注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有效参与。

    但并不是一提学生的兴趣大家就想到搞流行音乐进课堂了。

    老师的设问、表情、参与都应该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

    以前我也认为这些教育思想是虚的,摸不着的东西。

    但这个问题是执教者的一簇点的问题,是课程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的问题。

    二、关注音乐本体

    对如何关注和利用音乐本体,部分课堂教学还处于羞羞答答的状态,不敢理直气壮地正面展开对音乐知识规律的学习。这是前几年走弯路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学生一张口就不成调。学生不会记图形谱等等。

    我们应该正面的,科学的,合理的运用音乐本体的教学元素展开教学。

    三、什么才是一节好的音乐课。

    一节好的音乐课必定是在环环相扣的有效的音乐实践活动中生成的,而不是教师有指向的连续的提问。泛泛而论或者说喋喋不休地学生相关知识储备的作答既不会有实效,也不会产生相应的美感。

    (这句话很重要,故以彩色示之)

     

    四、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缺乏什么?

    1、我们缺乏更普及的合唱。

    2、缺乏乐器演奏。以单一节奏和复合节奏为突破口的节奏谱的合奏和相应的律动(人声打击乐合奏)。

    3、也缺乏小学低年级的歌表演,儿童歌舞剧,小音乐剧等。

     

         合唱:这里的合唱不是指高中合唱教学模块里的合唱,也不是类似于“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的合唱,而是指这个班每个陌生的学生都能参与的合唱。教材中的很多合唱谱形同虚设,因为教师觉得很难教,学生觉得难唱,而实际上是我们没有找到中小学合唱的症结在哪里?我们不仅要把合唱看成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还应该看成中小学音乐教育无处不在的教学工具。

    合唱教学理念:

    先横后纵,以横引纵,化横为纵

    (和我们的“听觉先导、小步子、渐入式的教学理念相同,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述)

    这是奥尔夫和柯达伊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奥尔夫的轮唱都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合唱,叠合部分是非常和谐的音响,不是粗放的合唱。

    五、总结语。

        历史的经验值得汲取。不能再走Z字形的弯路,用一种倾向掩盖一种倾向。

    注重双基,就上成纯粹的技能课,丧失审美,又走回头路,这是一种悲哀。

    一提本体,就完全抛开其他的东西。

    ”提倡学科综合”将修订为“关注学科综合”,但并不是抛弃综合。

    发挥传统教育手段,有效的教育手段。弹琴板书都很好,但并不意味着不用多媒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