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提到巷子的现代文学作品,著名的莫过于戴望舒于1928年发表的成名诗作——《雨巷》,那种由巷子引发的忧郁情愫,感染着几个时代的中国人。
一直很想搜索国外一些关于老巷子成功改造的报道或资料,可是找了半天,除了几个同胞写的游记,聊发的感叹之外,毫无所获。或许国外对古老的遗迹没有那么刻意去“保护”、“开发”或“改造”,无论是在电影或是电视里,一些欧洲的古老建筑,大多保持着原貌,没有标牌和广告。即使是修缮和维护,也没有明显的“再造”痕迹。
http://s6/middle/a250f062gbd85ec3df835&690
摄于丽江
在国内,当我们走在重新开放的巷子或者打造后的古镇里,人流如鱼贯穿梭,男女老少,妇孺童叟,都以一种新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些翻新后的街巷,经过精心设计的指示牌、时尚的广告画、灯光绚丽的商店橱窗,花花绿绿的霓虹灯,点缀、布局在街道左右,无时不在提醒着“改造”后的“时尚”和“新潮”,然而人们对待张扬的灯光和“洋味”的包装审视过后只有木然的表情,这只不过是把当代步行街的商业气息与古镇文化嫁接到了老巷子身上。很多中老年游人小声纳闷:“怎么越来越看不明白了?”
不过,街道热闹了,漂亮了,小吃种类繁多,“玩”的情趣比过去更高了。
http://s5/middle/a250f062gbd85ec48c7f4&690
摄于成都宽窄巷子
有人说国内的“改造”大多仿造丽江的“成功经验”,我去过两次丽江,“古”意残存,“商”气甚浓,或许人们到这里不再是为了凭吊过往,仅仅是散心晒晒太阳罢了,亦或是意淫一下柔软时光下一场私房“艳遇”。
不过,对于那些旅行国外的人们对当地的老巷子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一个网友在捷克布拉格的旅行游记中写到:
“老城巷子里的教堂和礼堂里随处都有音乐会。街头散发的广告也多半是有关音乐会的。从未见过音乐会如此大众,如此普及。花费约合几十元人民币坐到教堂里,不用穿晚装,也不用打领结,就可以聆听一席巴洛克风格的天籁之音……”
http://s5/middle/a250f062gbd85ec42e2a4&690
布拉格街道
看来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低估其生命力,同样,沉淀着历史的巷子也一样依靠文化的传承而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布拉格的巷子有它独有的音乐,如灵魂般滋养着那片古老空间和土地,然而,在我们本土的老巷子,除了引进的“酒吧文化”和“商业店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可以玩味的新品。也许这样的概括,有失偏颇,毕竟一个巷子的功能是多样的,在其他人眼里,这样的变化,不失为一个新的尝试,古典和时尚,不可能完美统一,不然,经典和潮流,也就各无市场了。
当然,时代进步了,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消费时代,更多的是功能性的快捷,当以时针为节奏的现代氛围萦绕在城市的上空,古老遗迹同样也同样不可避免的尾随其步伐:
向前,“向钱”!
诚然,一个古老的城市,当现代文明与之完美交融时,散发的将是无比诱人的清新之气:
“我穿行于布拉格大大小小的街道中,青石板铺成的路面闪着光。我在时间与石头织成的梦境中,去寻求空灵、缥缈,也寻求本质、实在。我惊讶的发现,这个古老的可以忘年的城市,竟如此青春亮丽,恰似《睡美人》中的公主,在王子一吻之下复苏了,那些经年的岁月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纵然有些过往岁月的痕迹,那也是更增添了她的风韵。”
我希望有一天,能在自己的国度,可以写下同样美好的记忆。可是这样的愿望恐怕在“拆迁”和“打造”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实现的可能会越加渺茫了吧。
http://s15/middle/a250f062gbd85ec5f934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