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做一个坚定的逃跑者

标签:
熊培云梭罗逃跑者自由在高处肖申克的救赎文化另图为观 |
分类: 书斋漫笔 |
“行走40国”在他的微博里写道:别相信既有轨道,我的一生都在脱轨。陪我童年的伙伴,还在中国最北的俄罗斯边境“老婆孩子热炕头”;陪我青葱的追梦人,仍在长江边上享受温暖的空气;陪我创新拿奖的电视人被有车有楼的幸福生活拴在中国最南的热土上;我在非议中骑上行空天马远走异乡……
旅游达人“行走40国”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的作者。有意思的是,在我同时买的《自由在高处》的作者熊培云,也把人生做了一个异曲同工的比喻:人生不过是一次漫长的大逃狱,真正的逃跑者永远在路上,而且永不绝望。
逃跑,一直被当做是消极的贬义词,而在这里,在他的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平庸世界积极主动的抗争精神,是一种追求自由、敢于谋划的智者形象。
就像作者无比推崇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当我们跨过谋求感官刺激的“娱乐阅读”、“快餐阅读”和“励志阅读”的阶段,能够给人以启迪智慧,给人以新思考、新观点和新思想是我对好书的评价。这与看一场电影、参加一次聚会是一样,不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东西,等于在浪费时光、谋杀生命。然而,今天的电影、应酬聚会往往令人大失所望,那些思考者也常常会被视为不合作、不妥协的“孤家寡人”。
http://s15/middle/a250f062xbb0658d8a86e&690
自由在高处
卢梭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有思想的人都很寂寞,好在有书读。”这是作者的内心感慨,也是大多数爱书人的共鸣。寂寞的思考者不会有太多的迷茫,因为当他的见识积累增长,将可以看到常人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在当今熙熙攘攘的社会,人们为了名利奋不顾身、前赴后继,除了少数的“成功者”的得意洋洋,更多的人依然是对“成功者”的“羡慕嫉妒恨”,对不公平世界的迷惘、感叹、唾骂和相互倾轧中迷失方向,这如同作者所比喻的,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生命的本质是时间”,而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近期参加了一个应酬聚会,以庆“三八”之名,集同学、同事、妻儿于一室,推杯换盏,觥筹交错,插科打诨,热闹非凡。酒桌一战下来,继续在麻桌酣战,有人顶不住酒劲于旁“倾泻”,有人抱怨昨日陪领导“麻雀会战”至凌晨五点,今晚回家还要准备明天早会之工作报告。为了领导、为了兄弟、为了老婆、为了孩子,为了事业……云云,诸多理由,我们无私地把自己和时间奉献给了别人,或许换回了更多心安理得的“面子”……
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布里埃尔•马塞尔说“拥有就是被拥有”,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显而易见,那些权倾一时、风光无限的“贵人”们,其实早没有自由可言,为了维护权利、金钱等利益,他们终日惶恐不安、忧心忡忡而且欲无止境。而凡人大众们,却总是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东西。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给予仆人奖励,只要他跑到的地方就可以属于他,结果这个仆人不停的奔跑直到累死,属于他的只有他倒下后占据的方寸之地。佛家早已道明:悲剧的“恶果”也就由此“贪欲”而生。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形象的谓之:“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
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每个人都拥有对自由的渴望,敢不敢、愿不愿去争取自由,是每个人在人生之路上时刻面临的抉择。
“不成功罪”
在机场书店播放的视频要么是营销明星的现身说法,要么是成功学讲师们在绘声绘色的“传教”,不过近年来已经不再有人兴致勃勃地围观,陈旧的说教和人们的幡然醒悟,让那些似乎可以复制的“成功”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然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那些市面上已经消耗了大量树木与纸浆的“成功学”、“励志”书籍依然大行其道,它们早已经失去八十年代的昂扬与纯朴,那些“职场斗术”、“官场权术”、“关系宝典”、“厚黑之学”已然成为一种祸害。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对此已然求知若渴,为什么?作者熊培云说,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的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赶不上邻居。如《新周刊》所说,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收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那么你就犯了“不成功罪”。
“不成功罪”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宣判权不在法院,而在于你周围的所有人,你的领导、同事、朋友、家人,甚至是你自己。为了“不犯罪”,要么妥协屈服,要么“逃跑万岁”。
熊培云在书中说,“最不幸的是,许多人并不自觉,在此漫长的‘纠错’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抉择的意志,渐渐磨灭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才情,荒芜了斗志,辜负了创造”。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典型例子,那些学有所长、业有所专的人们走上光耀的仕途之路后,光环之下昔日风采早已不见,倒是因增长了一圈圈赘肉所呈现的“官相”和学会了冠冕堂皇的“官话”。
逃跑与一生的事业
在《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一文中,熊培云说,“从自由或者人生的角度来说,无论生活在怎样一个国家或时代,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集中营是人的境遇或条件”。从我们每个社会人所在工作环境来说又何尝不是在“集中营”里“活着”。比如一个人性化的企业,可以得到人的尊严和自由(相对),而那些缺乏“人性”和人文关怀的企业,不就是一个个压抑、阴暗的“集中营”?特别是近年来频频出现于媒体报端的“跳楼”、“自杀”的员工事件。
面对“集中营”或者牢笼中生存的命运,我们惟有积极地做一个智慧的、坚定不移的“逃跑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这样描述“坚定不移的逃跑者”:
这是指那些坚信人不能住在笼子里的人,而且对这个信念一分钟也未曾动摇过的人。这种人,不管让他去当个有吃有喝的监狱杂役,把他放在会计科或文教科,还是安排在面包房干活,他都始终想着逃跑。这是那些从被关起来那天起就日夜思念逃跑、梦寐以求逃跑的人。这是铁了心决不妥协的人,而且是使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服从于逃跑计划的人。这样的人在集中营里没有一天是随随便便度过的,不管哪一天,他要么是在准备逃跑,要么正在逃跑,或者就是被抓住了,被打得半死躺在劳改营监狱里。
记住!什么叫坚定的逃跑者,而不是那些半途而废的“逃跑者”,起初他们逃跑,或者跟着逃跑,但是当他们失败后,或者被“劳动改造”后,终于放弃逃跑的人,都不是坚定的逃跑者。
当然,做一个坚定的逃跑者,并非一定是与身处的环境决裂、遁世离群,我们也不要因对世界绝望而颓废沉沦、消极厌世。虽然我们无法“诗意地栖居”,无法逃避生活与人生或轻或重的逼迫,在这个“已经过了用肠胃蠕动代替大脑思考的时代”,我们应当做“一个热爱自由和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做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
“惟有思想自由,才能使我们不必依仗权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