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蕴章大师,述书法精髓(Ⅰ)

(2012-07-08 13:19:50)
标签:

硬笔

书法

田蕴章

怎么样写好字

软笔

毛笔

大师

文化

分类: 书法意境

“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田蕴章教授简介

 

田蕴章,田荫亭之长子,字存文,蟠逸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1945年生於天津,现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书法硕士生导师。幼秉庭训,始攻欧书,聪颖好学,勤勉过人,青年时期便已负书名。后遍临历代名家:二王、孙过庭、钟绍京、颜真卿、赵孟頫、文徵明、林则徐以及潘龄皋、华世奎、王维贤、陈益椿、戴彬元等近代名家,融会贯通,自成风格,长於楷法,兼精行草,且博通吟咏,雅好琴棋。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1989年至1993年期间,曾与胞弟英章于日本横滨、中国北京、天津联袂举办“田氏兄弟书法展”达十次之多。

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於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现任: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民盟盟员、天津书协评委、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河北省潘龄皋书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1.

㈠①①②③㈡㈢

 

每日一题:“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二、八法精解

  (一)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括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二)“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对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的写法和组合。

每日一字:

 

2.

每日一题:笔顺的意义

汉字是由五种基本笔画组成的,组成汉字的这些笔画,在书写时是有一定的顺序的。书写汉字既包含笔画、形体,也包括它的正确的书写顺序。笔顺的意义也就是书法的意义,它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准确、迅捷、形美”。楷书、行书和草书这三种书体的书写顺序基本是一致的。只有笔顺对了,才谈得上书法。行书基本是楷书的快写,其书写顺序基本是与楷书一致的;草书的书写顺序有时与楷书不尽完全相同。如果楷书的笔顺写错了,就给以后行书和草书的书写带来了麻烦和障碍。

现在有的小孩写字,经常出现“倒插笔”的现象,有时候是自己写错了,有时候是老师就写错了,还有就是现代简化字方案中的笔顺就是错的。原因是当时在制定方案时没有书法家的参与造成的。因此,我们应重视笔顺,把每一个字的笔顺写对。如“九”、“乃”字,撇是第一笔。

每日一字:火(撇是主笔)

楷书笔顺是,先写左右的两点(注意:右面的一点不是撇),再写一撇,最后是一捺笔。行书将最后的一捺笔,变成了一个反捺,即一个长点。草书的两点一样,只是把中间的“人”字做一笔处理。

另外,“火”字的草书,单写与作为偏旁的写法是不一样的。

 

3.

 

每日一题:书法的定义

在辞海辞源及其他的一些书上,对书法的定义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书法是书写汉字的法则,其二是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我们认为第二种说法简而明,而称其为艺术非但不简反而不明,倒让人觉得模糊。书法的法则有很多,有欧阳询三十六法、黄自元九十二法、明代???、永字八法,等等。这写是我们楷行草的书写法则,务必要下功夫掌握。否则,不管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写出来就没有章法可言,也就不成其为书法。

每日一字:

如果没有研究过书法的人,很难写对“必”字的笔顺。它的正确的笔顺是,先写一撇再写一勾,最后写三点。“必”字有别于“心”字的写法,表明它与“心”字是没有联系的,它不是“心”字加一撇,也不是一撇加“心”字。

楷书结体要求是一撇上面要高出其上,一勾两头要短而转腕,三点遥相呼应,下面两点要在外非内,作为全字的支撑。行草书形体没有大的区别,主要是笔意不同。草书有先写上面一点的,也不为错。

田老师妙语:⑴高手写出字来,往往大同而小异,“大同”体现的是法则基本相同,“小异”体现的是书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⑵楷行草三种书体的主要区别,在于笔意的不同,笔意是通过笔法来实现的。真贵方,草贵圆。⑶草书看似很随意,实则草书最讲究笔法。

 

4. 右(左)

 

每日一题:选笔

大家都知道文房四宝纸笔墨砚,这笔是其中第一位的。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写好字而言,笔是重要的。对笔而言,笔毫是最主要的,笔杆的粗细长短相对是次要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笔毫的有关知识。

笔毫按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兔毫、兼毫等等。兼毫是羊毫与狼毫相参制成的,狼毫是指黄鼠狼的尾毫,而指的不是狼;按其长短的不同又有长毫与短毫之分。在我国古代,没有长毫笔,只有短毫笔,长毫始于宋代。唐代宫廷内所有的大书法家们所使用的笔都是兔毫笔,这种兔毫笔不同与我们现在的兔毫笔,是有河北???特有的一种兔子的兔毫做成的,现在已经失传了。李白有诗云“紫毫”,指的就是这种兔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有关笔毫的相关知识,在这儿就不做太多的介绍了。

写楷书,一般用兼毫笔较为合适。要想习好字,当然是用与写字帖相同的笔来习写最好。书家选笔很讲究,我们如果也能够用一支得心应手的笔来学习,是件好事情。“字”与“笔”的关系,很显然用什么样的笔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用心下功夫,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每日一字:右(左)

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右”字和“左”字。这两个字结构特点不同,书写顺序有别,更为主要的是古人在这两个字中注入了更多的书写法则。从隶书中我们就可看到其中的不同,现在的写法是保留其原有的古意。

楷书的笔顺及结构特点是,“左”字的笔顺为“一横一撇一个‘工’字”,横要短,撇要长,长过有边的工字,工字呈上窄下宽;“右”字的笔顺是“一撇一横一个‘口’字”,撇要短,短与右下的口字,横要长,长出右下的部分,口字呈上宽下窄。行书“右”字一撇比之于楷书略长。草书“右”字的口字,略作由游丝连带的两点。行草书中,撇的头部不宜过高,且略带弯曲。

法则:横长则撇短,横短则撇长。

 

5.

 

每日一题:执笔法

上一讲我们讲了选笔的问题,这一讲我们说说执笔法。关于执笔法古代书法家有很多论著,提法也很多。各名家执笔不尽相同,但写出来的字各臻其美。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卫夫人的234寸,清代康有为补充到汉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六寸。唐代欧阳询有“急挫短搦”的说法,宋代苏轼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正好相反。因此,执笔也应像选笔一样,要视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字形和不同的书写风格而选择不同的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执笔有yan押钩格抵五法,五法掌握好了,写起来就自如了。执笔的松与紧的问题,与说话一样,要有节奏感,就是说在每一笔画之间要有松紧的一个变化过程,字与字之间也是同样的道理。任何松与紧的失调,都是要不得的。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握笔时的松紧程度就如同老虎口中衔着小虎仔过涧,松了掉下去了,紧了小虎仔被咬死了,要恰到好处。

每日一字:有

楷书的“有”字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①先写撇后写横,且横长撇短;

②撇与横的关系,宁右勿左;

③撇要有带拐头的笔意,且不宜高出横划太多;

④月字旁宜窄不宜宽,且须紧靠撇的下部;

⑤月字与其上一横划的间距较月字的两横的间距要稍大一些;

以上法则同样适用于行书。

⑥月字的竖勾,用衄挫法完成。

草书有两种写法。

另外说明,“有”字无论楷行草哪种书体,写起来难度都很大,应该下功夫写好它。可以这样说,“有”字写得好不好,可反映出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高低,这样说不无道理。

田老师妙语:写字如同裁衣,布料(笔画)与裁剪(结构)两者是统一的,哪一方面不好都是不行的。

 

6.

 

每日一題:捻管

捻管有人也叫转管,亦即拨镫(通‘灯’字)法,古已有之,它属于笔法中的范畴,但不是正统的笔法。捻管只适用于高执管。

执笔写字主要靠腕力,辅之于指力和臂力,才能轻松自如地完成。悬肘时,主要靠的仍然是腕力,只是臂力更加灵活了,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至于执笔法,卫夫人的楷二行三草四,

孙晓云女士写了本《书法有法》的书,有一二十万字,专论捻管,强调的有点过了。至于如何执笔,是高是低,是紧是松,这些都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写好字真正核心的东西是心理的领悟和感受。

女书法家,古代著名的有卫夫人(王羲之的老师)、管道生(赵孟頫的妻子),现代的女书法家中孙晓云女士的书法不错,另外谢晓清女士的也很好。她们路走的很对,很尊重正统,不胡写,我很敬重她们。但同时也要提防媒体的捧杀之事。

每日一字:無

無字的一个笔顺,大家可以看看古代名家的碑帖,从一竖撇中可以找到答案。另外,从无字的行草书中也可说明这一点。

楷书中需注意两点,一是三横不是等分的,是上大下小,二是四竖笔的最后一笔变为竖撇且要长出最下面的一横。行书写法较多,但都大同小异。草书只有一种写法,要书写规范,交代清楚。

 

7.

 

每日一題:如何选择书体

前面几集我们介绍了书法的概念以及如何选笔、如何执笔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将要介绍选择书体的问题。我们开始习写字的时候,是不是随便拿来一本字帖就可以作为范本临摹学习呢?很显然,不是的。这就涉及到书体选择的问题。书体有真草隶篆行,楷书又有欧颜柳赵王等等,等等。那么,对于初学者来说,到底应该先从什么书体开始学起好呢?我们认为,先从楷书学起,比较合理也比较可行。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适用,离不了它;另一方面,无论在笔画上还是在结体上,它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如果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对其他书体尤其是行书、草书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可以这样说,楷书是基础,楷书写不好,行书和草书也就写不好。这就是先学楷书的道理。

至于说,是选择欧体还是赵体,我们留作下一讲再讲。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选择书体还是选择字帖,都应在明师(是明白道理的老师,而不是指徒有虚名而不懂书法的那些人)的指点下进行,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走向正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终身不得自拔。这不是危言耸听,却是肺腑之言,不得不慎之又慎。

每日一字:飛(主笔是里面的一竖)

楷书笔画是:先写上面的一个翅膀,接着写靠里面的一长竖,再接着写里面的一点、一长撇,最后写第二个翅膀。结体上要注意竖向的几个等分。行书有,草书有三种写法。

 

8.

 

每日一題:如何选择字帖及字体

在回答“如何选择字帖”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有关拓片、拓本的一些常识。

㈠拓片与拓本 拓片是指在原石碑上原拓的纸张,我们称之为拓片。拓片是呈凸起的。拓片装订成册后,就叫拓本。

㈡善本或精本 好的拓本,就叫善本或精本。

㈢假拓片与假拓本 在古代,碑文是用朱砂直接写在碑石上的,刻完后原作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原拓尤其是善本、精本,就太珍贵了,可以说是无价之宝。但也有一种翻刻翻拓的拓片,即假拓片。假拓片装订成册后就是假拓本,俗称黑老虎。就是将原拓片(原拓时,一次拓数片,而非一片)经过修改后,再刻到另外的碑石上(翻刻),最后再在这个翻刻的碑上拓出来的拓片(翻拓),就是假拓片装订成册,就是假拓本。

影印本是用原拓本进行拍照、排版、印刷后制成的,它分为原大本、放大本和缩小本。其中放大本和缩小本不可用,放大本危害尤大。原因是如元代书家包世臣所言“字形既殊,笔法顿异”之故。

如何选字帖,简单地说,选原拓本,选善本、精本,最起码要选影印原大本。在此基础上,欧颜柳赵王等有该如何选则呢?原则上说,都可以,但我倾向与欧阳询,因为欧体字,结构严谨,笔画精道,不失为首选。当然,其它也不是不可以,都可以。

欧阳询有《九成宫》、《化度寺》、《皇甫诞》、《虞恭公》等字帖,其中《化度寺》最上乘,为小字,《九成宫》字要大一些,因此应先学《九成宫》打下基础后,再写《化度寺》为好。

另外,《九成宫》被称为三绝碑,一绝是此碑文歌颂的是一代英主李世明,二绝是一代名臣魏征撰文,三绝是书法大家欧阳询书写。我国还有一个三绝碑,是???,是为了纪念王国维,撰文是陈寅恪(读作que,去声,有来历典故),书写是林志钧。

学柳公权应先学《玄秘塔》,后学《神策碑》,学颜真卿应先学《多宝塔》。

以上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每日一字:

楷书的笔画是:先写上面的一长横,再写左面的一竖和两个短横,接着写下面的这个挑笔,最后写右面的一长竖。结体特点是:长横在最上面的不宜太平直,要略显向下弓的样子;挑笔不要挑过右面的长竖;等分。耳字作为左偏旁时,笔顺有异,挑笔成了最后一笔,如“聪”、“聃”等字。但如果是作为下部偏旁时,与单体字的笔顺相同。行书有两种写法,第二种写法是,上面长横变为短横,下面一挑笔变成了一长横。但第二种写法不算讲究。草书注意不要与“了”字相混淆。

 

9.

 

每日一題:临帖三要

上一讲我们讲了选帖,这一讲我们讲讲临帖的问题。学习书法我们主要是通过“临摹”的手段和方法反复不断地进行练习的。“临”就是把选好的字帖立起来放在面前,学习者看着字帖练习。“摹”就是学习者把纸贴在选好的字帖上面,照着字帖进行练习。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字的轮廓上填墨,叫钩摹或双钩。学习的过程是先摹或钩摹,然后再临,临摹结合。临帖有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临帖三要”。

一是以临为主,临摹结合。

二是选字要选常用的字、笔画少的字和字帖中清晰的字。因为常用的字、笔画少的字古人注入的法则较多,便于学习中背一反三。笔画最好不超过五到六划。

三是要精临,每个字不管临多少遍,直到写好为止。浅尝輒止、好高骛远,到头来是满纸皆空。

每日一字:之

楷书笔画是“点、挑、撇、捺”,结体是前三笔紧凑,最后一笔宽放。结体为扁形,且左窄右宽。行书有两种写法,就是最后的一捺笔分别作捺与长点的处理。草书只有一种写法。

田老师妙语:法则不仅告给你应该这样,不能那样,还会告诉你宁可这样,不能那样。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10.

 

每日一题:临帖三忌

临帖三忌指的是:失真不临、乖时不临、败笔不临

①失真不临 古代刻碑是书家用新毛笔沾上朱砂直接写在石头上面,这叫写碑,也叫书丹或写红,然后再由刻工雕刻而成。唐时刻工的水平很高超,使用双刀刻法,失真很小,到了魏碑时刻碑就很粗糙了,使用的是单刀刻法,失真就很严重。这是碑石失真的原因之一。由于年代久远,石碑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剥落,因此拓片就会有失真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人出于一己之利,人为地作假而破坏石碑,造成了其后的拓片越来越差,失真也越来越严重。这些自然的、人为的因素,是拓片或拓本的失真的又一原因。另外,碑石多年分化后就会在棱角处出现钝化现象,整个字会显得更好看些,业内人士称之为“金石气”,有些人故意求之,就不得不做作,这是不足取的。因此,启功先生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透过刀痕,见笔痕”就是这个道理。

②乖时不临 语言、文字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古时的一些与现代不相适应的写法,我们就不必再跟着学习这些东西。如“也”“风”这些字中的折笔,现在是一笔,古时是两笔,就不必学写。

③败笔不临 败笔不临就是对帖中的某些个别字,有比它写得好的就不临、不选这个相对来说差一点的。我们称之为“败笔不临”。

解决“临帖三忌”的问题,初学者是做不到的,要靠“明师”指点。我们每个人能不能找到明师指点,那就是各人造化的事了。俗话说,庸医杀人不用刀,就是这个道理。不能不慎重啊。

每日一字:

楷书中上撇要取平势,不可太陡;中间两点要短,不可写长(尤其右点不可写成撇)。行书要注意笔画间主辅笔之关系运笔的力度,大小合适。草书笔顺是最后写两点一横,并把两点交代清楚,以与“手”字区别开来。

田老师妙语:习字要通帖考虑,不要限于局部。如习写“之”字,我们就把整个字帖中出现的所有“之”字放到一起,比较后再习写,这样就能把这个字真正地弄懂、写好。否则,就往往会出问题。楷书要见方,行书要见园。楷书的方体现在起笔与驻笔,笔画中间的停顿其实在笔画中并没有停,也没有留,而是顿,及放慢速度。要领悟学会这些道理和技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