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4节月相(陈德鹏)

标签:
教育 |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四章第四节 《月相》教学设计
课题 |
月
|
单元 |
第四章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七年级 |
学习 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月相形成的原因;
2.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3.结合农历说出各种月相的名称。m]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月相与农历的关系,感受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洞察能力;深化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意识。 |
||||||
重点 |
月相变化的规律 |
||||||
难点 |
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 |
|
学生阅读笑话 |
用笑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
讲授新课 |
一、月相的变化
【看“月相变化”视频,说一说,你理解的月相】 探究准备: (1)打开灯,观察者面朝灯,把球置于观察者和灯之间 ( 最好使用黑颜色的球。如果没有灯,可用一个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球代替 )。 (2)分别按 A → H 的逆时针方向观察球被光照亮部分的形状。 (3)在图 4-23的空心球中用铅笔画出不同方位球光亮部分的形状。
(5)探究现象:
探究结论:月相的变化是—— 二、月相变化的原理 知识库: (1)月球会发光吗? (2)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 (3)月球会动吗?它是怎么动的 【新知探究】【看“月相变化的原理”视频】 说一说,月相变化的原理。 (1) 月球—— (2)日、月、地三者的位置—— 为什么月面面貌没有变化? 【新知拓展】 日、地、月位置(1) 新月:
满月:
上弦月: 下弦月:
三、月相变化的规律
【结合课本图—25】 1.说出下列月相的名字
2.说一说,朔望月的变化规律。 四、月相变化与农历 1.我国农历的月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 2.农历一个月有多少天? 3.一个公历年恰好能安排12个农历月吗? 4.说出下列月相的大致时间。
【简记】“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上半个月月面朝西, 亮面逐渐变大; 下半个月月面朝东, 亮面逐渐减小。 【记忆口诀】 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间。
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朝西面。 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 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新知拓展】
1.根据月相判断农历时间 2.我国传统节日和月相
3. 钱江潮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地、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产生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喇叭口的河口形状使江面迅速变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4.我国诗歌中的月相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月亮也能做证人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律师,有一次他受理了一个案子,被告的罪名是谋财害命。审讯中,被告口口声声说自己受了冤枉,而证人却一口咬定他目睹了罪犯的犯罪过程。
原来是月亮做了一回证人。 10月18日的月亮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西沉,不应该有月光。即使证人记错了时间,把作案时间向前推,月亮还在西边,月亮从西边照过来,照在被告人脸上,被告人脸向西,藏在树东边草堆后的证人是无法看到作案人的面容的;倘若作案人面向证人,月光照在被告人后脑勺上,证人又如何看清二三十米处的作案人是谁呢? 【大视野】 1.“看到月亮的“另一面””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月亮上升起大大的“地球”
当宇航员登上球时,在月球上看地球,面积可以装下16个月亮,目测感觉还是会相当大的!
|
学生看视频,回答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学生阅读课本,弄懂实验步骤。分组实验:每组4人,1人拿小球演示,两人观察,1人记录。
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不会,但是会反射太阳光。 只能照亮半个月球。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带着月球绕着太阳转,方向都是逆时针的。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是反射太阳光 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有规律的变化。 月球自转周期与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是看不到月球背面的。 地---月--日一条线 月---地--日一条线 日地月成直角。 日地月成直角。 学生读课本图文资料,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29天或是30天。 不能,有的年份有13个月。 学生找出对应规律 学生理解记忆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 学生思考,说出答案,理解记忆。 学生阅读欣赏。 学生阅读欣赏,思考答案: 残月 望月 望月 残月 学生阅读,领会月相的神奇作用。 学生阅读 |
通过视频,帮学生回顾月相,建立月相的系列形象。 探究实验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演示,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获取月相变化的感性认识,得出月相的变化是:地球上的人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 “知识库”环节:回顾月球知识,为探究“月相变化的原理”做知识铺垫。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看视频,读课本图文,了解“月相变化的原理”。
问题设计:为什么月面面貌没有变化?
【新知拓展】环节:利用简图,建立直观的印象,降低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利用教材图片获取“月相变化的规律”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本环节利用教材问题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环节:利用图表帮学生建立“月相”、“农历日期”知识间的联系。 【简记、记忆口诀】让知识形象化,简明易记。 【新知拓展】 拓展月相的运用:判断农历日期、农历节日、景观、诗词意境等,让学生感觉“知识有用武之地”,增加学习快乐和成就感。 【月亮也能做证人】让学生感受学科学的力量,有震动效果。 【大视野】用“嫦娥四号”的材料,增加学生对我国科学发展的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
材料:月亮上升起大大的“地球”。让学生和宇航员一起看“地球”,让眼界豁然开朗,形成新的“月地”观。
|
课堂检测 |
|
认真读题,当堂完成 |
|
课堂小结 |
|
|
|
板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