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林胜)

(2022-06-17 14:38:25)
标签:

教育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教案

时  

月  

执教人

 

集体研讨

 

辅备人

 

课  

4.8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并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出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说出两种性质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3、应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和描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科学描述的习惯

2、在区分两种变化、两种性质的过程中,提升对事物分类的能力

3、在举例并点评是否是两种变化或两种性质的过程中,提升交流与评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中,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身边现象的趣味

2、在分析身边物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

重点

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

难点

1、理解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可能有物理变化

2、区分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教学

过程

一、现象导入,从观察描述到分析

(一)两个物质变化:

观察教材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状态的角度来描述。

观察灯泡发光的过程,请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角度来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这组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生:没有。第一个变化中,物质没有发生变化,还都是水。第二个变化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二)另两个物质变化:

生活中观察到铁会生锈,引导学生思考铁生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学生观察磁铁吸铁粉和铁锈,并描述现象。

变化现象:铁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

   问:铁生锈以后就不能被磁铁吸引了,说明了什么?

   生:铁锈和铁不是一种物质。

观察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请学生描述现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变化现象:产生了红褐色的絮状沉淀。

问:这组变化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产生了新的物质。

问:证据是?

1:铁生锈后得到的铁锈不够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是另一种物质。

2: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产生的沉淀,原来在两种物质中都没有的,应该产生了新的物质。

师结合书上内容介绍铁生锈、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这两个变化产生了物质,从而得出这两个变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的结论。

 

二、分类入手,得出概念,再从讨论中区别

(一)引导学生对这四个变化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生:冰雪融化和灯泡发亮可以分为一类,两个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铁生锈和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可以分为一类,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问:分类的依据是?

生: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师:根据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人们把只发生颜色、状态等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把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二)举例讨论: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再其他同学点评,并说出评价的理由。(如果举不出来,可以选择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判断和解释)

如生1:我认为气球爆炸是物理变化。

2:为什么?

1:因为气球爆炸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气球皮破了而已。

3:我认为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燃烧后会出现黑烟,还有闻到特殊的气味。

4:我认为火药爆炸是化学变化,因为爆炸过程中火药烧起来了。

师:爆炸要是不同的情况来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如果有燃烧反应,比如火药爆炸,就是化学反应。

5:面包发霉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吃起来味道变了,而已看到一块块“霉斑”。这些“霉斑”应该就是新的物质。(课件上还有很多例子,这里都不一一说明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并判断来巩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评价与交流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问:冰雪融化和灯泡发亮这两个变化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生:没有。

问:物理变化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生:没有。如果有化学变化那就不是物理变化了。

师:所以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问:那么,化学变化中有没有物理变化呢,我们以之前两个变化为例吧。

生:有,铁生锈、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混合都发生了颜色的变化,说明化学变化中可以有物理变化。

师:是的。我们来找一找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吧。

生:蜡烛熔化、发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建立联系。

 

三、步步引导,尝试定义,举例理解

(一)引导学生说出铁的性质,并引入物理性质的概念

我们身边很多物质,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时候,会发现它们有很多不同的性质。“性质”这个词可以理解为特征或属性。比如铁丝:颜色是银白色、状态是固体,熔点高。

补充:铁还有哪些性质?(教师对学生说的性质进行板书,有意识的分为两类)

1:硬度高

2:导热性、导电性。

3:铁能生锈。

问:铁表现出这些性质(硬度高、导电性、导热性)的时候,需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呢?

生:不需要。

引入概念:物理性质(板书: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师:我们以前接触的这几个词: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都是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了。

【设计意图】:在举例中理解性质的含义。在判断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中理解物理性质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描述物理性质的角度。

 

(二)引导学生归纳化学性质的定义

问:铁会发生化学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生:会,比如生锈。

师:铁能生锈是一种性质,这种性质你觉得叫什么性质?

生:化学性质。

师:铁还有哪些化学性质?

生:铁能在纯洁的氧气中燃烧。

问:你觉得化学性质应该怎么定义?

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师板书)

问:你觉得化学性质在物理变化中能表现出来吗?请说明理由。

生:不能,如果能的话,那这个变化就不是物理变化了。

问:所以,化学性质该怎么表述更科学呢?在这个定义前面加几个你会加什么?

生:只能。

师:化学性质是指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化学性质的定义,加深对化学性质的理解。并且进一步认识到“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三)引导学生说出两种性质的分类依据,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练习巩固

问: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你知道这两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吗?

生: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有表现出来。

问:铁生锈和铁能生锈在表达的含义上有什么不同?

生:铁生锈表现的是一种变化的过程,而铁能生锈是一种结论。

师:变化表示的是过程,而性质表现的是结论。变化体现性质,性质决定变化。

巩固练习:对以下选项进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分类。

A.木材做成各种家具、B.氨气有刺激性气味、C.湿衣服变干、D.苹果烂了、E.氧化镁是白色粉末、F.肥皂呈碱性、G.汽油能燃烧、H.酒精易挥发

【设计意图】:掌握两种性质的分类依据,知道性质和变化在描述上的区别,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四个概念。

 

四、物质的性质与生产生活

典例1:铁可以制成炒锅的,铁还能制成汽车等各种金属制品,运用了铁的哪些性质?

生:熔点高、延展性。

典例2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这主要是利用了钨的哪种性质?

生:熔点高

问:这种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生:物理性质。

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利用了物质的性质而制成的材料吗?

生:用铜做导线的材料,因为铜的导电性强。

【设计意图】:了解生产生活中运用物质的形成而制成的材料,感受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结梳学: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从众多变化中,以是否产生新物质,把物质的变化分成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又根据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的特点,把物质的性质分成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能帮助我们发现很多规律,同学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会对事物进行分类。

 

 

作业

设计

 

板书设计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林胜)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林胜)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