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总结:《在名画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2014-06-30 11:44:20)
标签:
教育学习 |
分类: 学期汇报 |
在名画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本班开展的课题《在名画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有不少的收获与体会,也有一些问题与困惑,在学期即将结束之际,回顾一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在此做个小结,以便更好地开展下学期的课题工作。
一、
1、名画欣赏能够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2、名画欣赏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名画欣赏活动不仅仅只是让幼儿欣赏画面,还要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去体会“画外之意”。为此,教师在名画欣赏教学活动中必须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舞蹈、故事、录像、游戏等,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激发幼儿的创作愿望,发展幼儿对已有形象的重组与建构能力。
3、名画欣赏为幼儿提供了榜样范式
二、名画欣赏的选材原则
并不是所有的名画都适合直接拿来给幼儿欣赏,合理选材是关键。教师首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大量的名画进行分析和筛选,选择其中最合适的作品。教师在选择名画作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考虑幼儿的审美偏向
2、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3、参照幼儿的班级要求
三、名画欣赏的教学策略
名画欣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开展名画欣赏活动前,教师对于名画作品的认知程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教师确定了教学中运用的名画作品后,应着手收集关于名画作品的大量资料,围绕其入、其作、其事认真解读名画,对名画形成相对准确的理解。
1、名画欣赏必须遵循幼儿发展的“序”
2、名画欣赏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
3、名画欣赏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①整合式
名画欣赏不是“临摹活动”,更不是“看图说话”活动,教师可以将名画欣赏和多种艺术表现方式相整合,如音乐烘托、动作表现、语言描述、即兴创作等,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名画作品,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欣赏密莱《盲女》时,在优美的背景音乐《迷雾森林》和《鸟语花香》营造的氛围中,幼儿想象着画面之外的内容——小鸟、溪流、树林、田野……而这些形象又在幼儿的笔下重新组合,变成了各不相同的美丽画卷。
②主题式
名画欣赏还可以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相结合,伴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加强幼儿对名画的理解,提升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随着主题活动“你的家、我的家”的开展,迎接幼儿的是欣赏马蒂斯的《红色中的和谐》,幼儿学习如何运用冷暖对比色画出家的美好;《交通工具博览会》主题活动中,幼儿欣赏了法国画家米歇尔·迪拉克罗斯的油画《巴黎圣母院的礼拜堂》;学期结束时,米罗的《小巨人》让幼儿感受自己由小变大的过程,并学习大师如何运用简练的线条表现人物。
四、营造地方特色的环境
在班级环境的布置方面,我们充分体现“本土”的课题特色,以“展现美”为主要原则,发挥环境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壁画都是从上到下用水粉颜料画上背景,再把幼儿好的绘画作品用蓝印花布或芦苇杆镶出画框,利用蚌珠和贝壳点缀在上面装饰;在活动室比较矮的窗户上布置“与大师对话”专栏,张贴中外有名的画家的作品图片,让幼儿随时都可以欣赏;在绘画活动区布置各种类型的幼儿绘画作品(版画、水粉画、脱水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与有关色彩知识的图片,丰富幼儿的美术知识。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大环境布置这一资源,引导幼儿欣赏民间艺术的美,开展了〈〈欣赏美丽的风筝〉〉、〈〈欣赏宫灯〉〉、〈〈欣赏青花瓷花瓶〉〉等活动,还利用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带幼儿欣赏几幅大壁画,让幼儿去发现美、感受美。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活动一直是幼儿美术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这一活动充满了挑战,对教师的审美能力、组织活动中的应变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有关的书籍上获得理论的指导,没有实践的经验可参照,因此,我们在课题实践中除了用理论来指导,还留心观察幼儿的表现,不断地摸索、反思,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有发现时,与课题组成员能及时提出并讨论,进行“互助式协商与交流”,帮助课题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