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形”与“体” ,提高数学概念
(2012-03-15 09:30:29)
标签:
杂谈 |
周四上午上了一堂关于球体和圆柱体的课程, 孩子们关于数学的经验也是在不断的改善过程中,以前是认识不同的几何图形现在是要加深难度从“形”过渡到“体”,在幼儿还不是很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时往往会走误区,总是把圆形的东西也当成是体、把圆锥也当成是圆柱体,表现出对两者概念上的模糊。
活动目标上需要我们做到的是要让幼儿对球体和圆柱体感兴趣,能说出他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联系生活找出与它们相似的物体。为了让幼儿事先对两种物体有个初步的认识,我在之前就布置任务让幼儿从不同途径去了解下“球体和圆柱体”的知识,上课的时候也有孩子能很理论地说到球面所围的立体是球体,两个截面和圆柱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直圆柱,简称圆柱。但是到操作环节的时候他们又开始迷糊了,有的孩子尽然把圆形当成了球体,还不断地说球体就是圆的嘛!我就意识到在过程的安排上说明每个环节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活动结束后我自己在回想是哪个环节上的不够深入呢还是不够有趣吸引不了孩子呢?于是我打算再安排一个课时,先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比较球和硬币的区别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点然后再把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之后再去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发现之后幼儿才会对各种体与形更加认识。
新《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由此我也觉得教者积极创设了有利于幼儿去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开展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教师应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