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鸿勋(1848-1910),字仲铭,号兰生

(2012-03-06 09:07:37)
标签:

曹鸿勋

潍县

陈介祺

曹氏

《封泥考略》

分类: 书画藏品
http://s9/middle/a23b8fdcgba88ae212648&690
此幅书法作品为曹鸿勋早年作品,曹鸿勋生于1846年,乙丑年是1865年,此时曹状元尚未满二十岁。
【曹鸿勋】

     明清以来,莱州府辖下的潍县,儒学大盛,私塾、县学,麓台、潍阳、思乐等书院的兴办,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人物。科举取仕,则是吸引众多学子发奋苦读,以求一逞的主要动力。潍县科举业最盛期主要在明清,明清两朝潍县考取举人、进士者甚众,仅清一朝,即出了举人296,进士81,这就使后学者有楷模可尊,有规律可循,学子越多,学界越盛。但十分可惜:  自隋唐科举形成制度以来,至清光绪帝之前,潍县一带,竟无夺冠之人——没有出一个状元!不少人为此叹惋。然叹惋归叹惋,中状元可不比饭后聊天,说中即中,故谁也不敢夸海口,能预测什么时候潍县出状元。
    孰料清光绪二年(1876年),潍县有后生曹鸿勋者打破一千二百多年的沉寂,一举夺魁,成为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

童年之梦

   曹鸿勋(1846一1910年),字竹铭、仲铭,号兰生,潍县西南关人。因其祖父为道光举人,并曾出任过广东鹤山知县(见《潍县志稿》),曹鸿勋也算出身“书香门第”。但中有“代沟”:曹鸿勋之父曹棠文墨平平,无缘科举,只有做些小买卖(烤火烧、煮地瓜,上市叫卖,也曾开过售衣小铺)养家糊口。但曹父老实持重,“君子固穷”,乐善好施,故在西南关一带有很好的口啤。曹鸿勋出生时,其祖父已病逝十二年,他的学识,未受祖父直接影响。因此与其说曹氏出身“书香门第”,倒不如说其出身贫寒之家。然而贫寒的家境,使曹鸿勋自幼养成了勤俭朴素,善学好问,克己上进的坚韧性格。在吃穿上,他与穷人家的孩子比,在学习和劳动上,他与勤奋之人比。父母喜欢他,邻里百家也喜欢他。
    也许因为家境贫穷,曹鸿勋幼年时就产生了改变窘境的强烈愿望。当时,在儒教盛行,科考之风浓郁的潍县,长辈向少儿灌输的主要是“学而优则仕”,曹家也毫不例外:某某面壁十年,得中举人;某某《四书》、《五经》倒背如流,高中进士;潍邑的郭家、陈家、张家、丁家四大家族人才辈出,中举中进士者比比皆是。城里的陈官俊、陈介祺父子都是进士出身;陈官俊官至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曾是道光皇帝及道光长子奕纬的老师;陈介祺三十三岁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还因“皇恩浩荡”,赏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倍极显赫,人人敬仰……这些启蒙的说教,都给幼时的曹鸿勋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要读书进取,立志走科举之路。
    童年的曹鸿勋有一个梦,朦胧中,他似乎看到京城宽阔的大街,富丽堂皇的大殿,鸣锣开道,威风凛凛穿街而过的八抬大轿;又,他似乎坐了“公车”,走进考场,无论监考官怎样放射出警惕的目光,他都不觉紧张,仍然笔下生风;再,他似乎又看到,金榜高挂,“曹鸿勋”之名赫然其中,人们向他投以羡慕的目光……老家也变了,破旧的茅屋变成了宽敞的瓦房,开阔的街门上,升挂起了大灯笼,灯笼上的“曹”字,格外醒目,“进士及第”的匾额熠熠生辉!父母都穿上了新鲜的衣服,微笑着迎接一帮帮赶来祝贺的人群;“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城里的丁、郭、陈、张四大家族的头面人物都来了……一切都变了,父亲再也不用去卖火烧、地瓜。
    为寻找这一梦境,曹鸿勋开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
                                    

                                       求学之路

   曹鸿勋天资聪颖,这在他刚人塾时即被启蒙老师丁象廷所发现。曹氏背《三字经》、《百家姓》以及其他,总比别的学生来得快。有时老师刚刚布置下,他旋即背熟。老师检查时,大多学童还在“苦读”,而曹鸿勋却能以清亮的童音,抑扬顿挫,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丁象廷大为惊异:教学多年,从未见过这般学生,潍县真地出“神童”了!曹鸿勋的字也端方清秀,这为同塾的其他学童所不及。由于学习进度差别太大,丁先生不得不“分层次教学”,对曹氏单独起炉灶。上生课,先叫曹鸿勋;对课,也比别的学生对得深,而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但是,靠父亲的肩挑叫卖,难以使全家丰衣足食,有时竟至于断炊,曹鸿勋常常饿饭,读书成了他忘记饥饿的“良方”。这种状况终于被丁先生发觉,出于“爱生”,同时也出于同情,丁先生不时留曹鸿勋吃午饭。对此,曹氏一直感激不尽。
    为了不辍学业,稍长,曹鸿勋即找机会搞“勤工俭学”。当时潍县知县张楷枝正指挥绅民修筑东关(即“东城”)城墙,加固城防,主要用于防民变,尤其是防御正在“作乱”的“长毛(太平天国军)”和捻军,东关西城墙还可防洪,阻止白狼河水入侵。修城者可“以工代赈”,以土换米。曹鸿勋十几岁就参加了“以工代赈”的行列,他白天背土上城换米,聊补家中无米之炊,读书学习则放在晚上。为保护衣服,他背土常光着膀子,见者无不叹息。同样,为了学业,曹鸿勋还给大户人家的子弟当过“伴读”,差一点成为书童。当年潍县东关有一酆姓大户,望子成龙,一心想让族中培养出支撑门户的科举人才。可偏偏子侄不肖,不是贪玩就是脑笨,或者玩而且笨。听人说曹鸿勋为读书“神童”,酆氏便请曹鸿勋为本家子弟做伴读。曹鸿勋在酆家,一方面带动酆氏子弟学习,一方面抓紧自学。受曹氏的影响,酆氏子弟耍心有所收敛,学习有所进步。曹氏的书法此时已不亚于酆家的塾师,酆氏子弟争相摹写。酆氏主人看好了曹鸿勋的字,便让曹氏为之题写六折屏风,可惜没写落款。曹氏做了一段时间伴读,仍去继续自己的学业。
    曹鸿勋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又有老师的精心辅导,故学业大进,同塾学子,皆自愧不如,而一般的塾师已难以满足曹氏的求知欲望。恰在这时,有人将其介绍给另一塾师陈恩德(字受甫)。在潍县,陈恩德是颇有学识的塾师,许多人想拜其为师而不得,曹鸿勋出其门下,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份。而陈氏,对曹鸿勋已早有耳闻。
    陈恩德为师,  “严”字当头,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他决不轻易放过。在这一严师指导下,曹鸿勋的学习又有长足的进步:三年之内读完了《四书》、《五经》及《集注》,对与科考有关的其他书目如朱熹的《大学衍义》等也广有涉猎,读书之多,记忆之牢,理解之深,均超出了陈恩德的预料。这种缩短学制,加大课堂容量,广泛博览的现象,在潍县还从未听说过。难怪陈恩德每谈及此,常发自内心地赞叹:“吾为师多年,所教之徒颇多。单论聪明颖悟,精于学业一项,唯曹鸿勋一人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曹鸿勋结识了著名学者陈介祺。陈介祺(1813—1884年),字寿卿,号簠斋,潍县城里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书法家。父陈官俊,嘉庆间进士,曾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陈介祺幼时随父在京读书,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陈介祺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无不深入研究。当时,清廷腐败,陈氏不愿与投机钻营之徒为伍,无心高官厚禄,咸丰四年(1854年),借母丧丁忧归里,再未出仕。
    回潍后,陈介祺悉心金石研究和收藏,终成一代金石大家。他先后收藏古印玺近万方,所藏西周青铜器毛公鼎,迄今仍为我国传世铭文最多的重器,世人尊之为“国宝”。陈氏是我国陶文最早的发现者、收藏者和研究者。他对封泥有开拓性研究,与人合著的《封泥考略》,是我国研究封泥最早的专著。《清史稿》称,陈氏所藏之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他对金石文物的考释与研究,大多融汇在他的五十多种著作中。陈介祺的墨拓艺术,被后人推崇为“拓法古今第一”。其金石书体,别具一格,丰富了我国的书法艺术。
    曹鸿勋学习之余,曾为潍县城东南角的文昌阁写过春联,字迹俊秀,笔力雄健,不想陈介祺发现了此联,并为之吸引。人阁内叩问,方知春联为十几岁的学生曹鸿勋所书。陈氏爱才,不久即约见了小自己三十多岁的曹鸿勋,见曹氏谈吐高雅,一表人才,便收之为徒,后又收为义子。此后,曹氏便在陈介祺的家馆读书。较长时间,为曹鸿勋任课的是陈介祺聘请的塾师,学者、翰林王之翰。陈家优越的学习条件,浓郁的学术氛围,为曹鸿勋创造了一个极佳的学习环境。陈氏的收藏,使曹氏大开了眼界;陈家的藏书,曹氏也有了借阅的资格:而王之翰的辅导,又使曹氏“超常规”发展,学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即便如此,曹鸿勋仍苦读自律,孜孜不辍。一次,遵陈介祺之嘱,他白天忙着陪陈家来客,中午陪喝了几杯酒,而客人日暮方归。送走客人,草草吃了晚饭,曹鸿勋便伏案夜读——他要把白天的损失补上。不过,实在太疲乏了,不知不觉中打起了磕睡,不想碰歪了油灯。灯芯之火,烧及头发。曹鸿勋猛然惊醒,头发已烧焦一缕。他大为懊恼,顿足捶胸,自责不迭,直至双膝跪地以示惩戒,良久不起。事后,陈介祺听说了此事,不无感慨地语王之翰曰:  “曹生渴学如此,日后定成大器,绝不在你我之下!”人们似乎看到,一个不可多得的科
举人材,将从陈氏家馆呼之欲出。
                                   蟾宫折桂

  在科举一途,曹鸿勋可谓一路顺风。同治二年(1863年),他十八岁时参加县考,名列第一(县考第一者称“案首”),崭露头角;二十岁中秀才,二十三岁补廪。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以“拔贡”的身份进京赶考,得一等一名,并得以进入刑部,成为七品之官,正式步人仕途,时年二十八岁。进京赶考的川资多由陈介祺、郭虞琴兄弟、知县靳昱等捐助。因是“一等一名”,曹氏在京城已小有名气。两年之后(光绪元年,即1875年),曹鸿勋于顺天府考了恩科而中举。光绪二年(1876年),为庆祝光绪帝承嗣大位,京城举行了一次恩科大考,224名贡生参加了殿试,曹鸿勋赫然其中,结果,他以一甲一名及第,高中状元,圆了童年之梦!
    曹鸿勋中状元,轰动了京城,除文章超群外,仅那一手好字即足以使众举子瞠目结舌!曹氏的试卷书法,举子们看中,考官们看中,连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拍手叫绝。于是,不断有人向他求字,故宫、颐和园内也多处留有曹氏墨迹。曹鸿勋中状元的喜讯传到潍县,潍县城一片欢腾。前文提到,潍县史无状元,曹鸿勋破了潍县“天荒”,潍人岂能不喜?岂会不奇?人们奔走相告,都说新巷子飞出了“金凤凰”!曹家父母之喜乃骨肉之喜,而陈介祺诸位的欣喜却是“伯乐”之喜,他们呕心沥血培养出的爱徒高中,使本来就翰墨飘香的陈家大院更加熠熠生辉!“陈介祺慧眼识千里(马)”,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