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凌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2-05-07 17:59:11)
标签:

凌源风貌

文化

    凌源市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力度,于2008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6年5月,凌源皮影被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9年凌源高跷秧歌入选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次,凌源榆州鼓乐和凌源剪纸列入朝阳市级名录项目。

凌源皮影

   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剪纸、戏曲、木偶戏等相结合的一门静动融合的艺术。凌源皮影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清《塔子沟记略》记载,清乾隆五年,凌源“塔子沟厅初建之时影戏已大盛气”。当时民间凡喜庆丰收则唱“会影”;消祛灾病则唱“太平影”;老来得子则唱“喜影”;母马产驹则唱“骡子影”。
  据1958年的统计,当时凌源人口不足40万,竟有影箱120个(一个影箱便意味着可以组成一个影班),职业艺人、半农半艺及业余骨干达700多人。
  凌源影人造型,归纳起来有生、小、大、髯、丑五大类,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特点对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进行夸张,凌源影人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出神俊俏,着色对比强烈。由于特殊的舞台环境,所以一般雕刻采取“五分脸”:即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
  凌源皮影的雕刻用料讲究,以小口青槽期的本地毛驴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制作工艺上,无论以造皮、刻制、刮皮(经过浸泡、刻、铲、打、拉、绷等工序)、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烫、上油、订缀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凌源影人雕刻艺术师徒相传,雕刻刀法十分讲究——走刀、推皮、打眼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
  凌源皮影全国闻名。1992年辽宁省文化厅命名凌源为“群众皮影艺术活动基地”,1996年文化部命名凌源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2004年评定为全国民族民间重点保护工程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凌源皮影保护项目。

凌源高跷秧歌

  2009年被收录至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凌源高跷秧歌是凌源地区传统的群众性秧歌舞蹈活动。据地方志记载,其清代即已出现,清末民初是其鼎盛时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凌源高跷秧歌舞蹈语汇丰富,舞姿优美,造型生动,充满辽西浓郁的乡土气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