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11-15 16:14:37)分类: 心理论文 |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姚
摘要: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职教师的配备数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老师专业素养不够,心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作为一名专职心理老师,应该从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寻求援助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等方面着手,用教学工作的实际行动,将心理学的积极影响真正运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得到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老师,教学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职教师的配备数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专业老师专业素养不够,心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等,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具体来看:
首先,心理教师配备数量不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发挥教师队伍的作用是关键。2007年省教育厅和省编办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但是就目前全省的情况来看,专职心理教师约3500名,全省有中小学校23400多所,平均6所学校才有1名心理老师。所以,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其各校的配备数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
其次,专业心理老师面临的工作困境。即使每个学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进行的也是一对多的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针对少部分有特别需求的学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一个心理老师的精力有限,学生一周所能接受的课时量有限,初中生所需学习的科目又较多,因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心理课的教学安排一般只能是一周一节或两周一节,甚至有的学校即使配备有心理老师,却没有真正开设心理方面的课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老师实际接触到学生的时间是很少,给学生正面传递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不多。
再次,心理学科仍然面临着质疑。正因为,心理老师与学生接触少,学生对心理学了解不够,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或者社会风气的影响,人们可能对“心理咨询”这个词都还有着很深的偏见或抵触。在一般人看来,需要进心理咨询室的人是心理有问题的,是不正常的,我们通常认为这样的人有“精神病”。同时,心理学科,一门不需要考试的“学科”,学生或者家长会质疑:心理学科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它能让学生考高分吗?能让学生爱上学习?能让学生成为大家喜欢的人吗?有的人甚至会问“心理学到底是干嘛的啊?”……诸如此类的质疑让心理学在中小学的教育工作中根基不稳,“积极心理、阳光心灵”的教育主旨并没有深入人心,发展空间亟待提高。
第一,专业一定要过硬。作为专职心理老师的我们,一般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有着很坚实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储备,这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但是,我们的专业知识,并不仅仅是从书本上,老师那里得到的“理论知识”,我们需要的是从现实教学中,从我们现有的教育对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挖掘出更多更大专业成长的空间,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研究的素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听课,多培训,多和教研组的老师们沟通交流。在课堂上,用专业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心理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在与各位教师同行教研活动时,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并一起研究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班主任管理学生的问题上,献计献策,力图通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共同协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交流;将个人的教学工作与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衔接起来,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争取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专业是“心理”,你是一名专业的心理老师,该为心理健康教育做点什么。
第二,寻求支援。专职心理老师的队伍还不够壮大,人员不够,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很重要,因此责任压力也很大。基于我们精力有限,势单力薄的我们应该从身边的人中寻找共同前行的战友,在他们的协助下,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如果说,我们是一颗颗小草,那么全校的班主任们,任课老师们就是已经可以挡风挡雨的一片森林,因为他们工作在第一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因此,除了我们自己的课堂外,我们需要从他们这里获取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寻求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是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这种优势,足以让我们好好学习并利用。另外,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样就决定了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是心理老师可以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战友。因此,多跟班主任沟通交流,多从专业方面,协助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突破口,也是我们应该努力改进的方向。只有让更多的非专业心理老师更多地懂得并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更快地全面提高。最后,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加入到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我们可以在每个班级里设立一名“心理委员”,作为心理老师与班级的“爱心使者”,主要负责传达信息,互通有无。为了更好地让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我们也可以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家长们定期将学生们在家庭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用专业的方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在社区中,我们多开展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活动或者让社区工作者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与配合,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努力,共同教育的合力。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为什么有人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为什么大家一听到某人学心理的,就会非常惊讶或恐惧,甚至说:“我不敢跟你说话了”?因为怕被看穿心思。为什么大家一提起心理学,就问会不会做催眠?为什么大家觉得有心理问题的人就是精神病?为什么中小学就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大家不了解心理学,不知道心理学在我们生活是怎么存在的。因此,只有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心理学,熟悉心理学,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地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作为专业的心理老师,更是义不容辞地做好宣传工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用什么实际的心理咨询个案,用我们的宣传栏,用我们组织开展的社区活动,用我们的专著论文等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到了什么。只有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科才会有活力,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实际意义,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重道远,既然我们选择了心理这门学科,那么我们应该以主人的姿态,誓死捍卫我们专业的“尊严”,作为学科的专业人员,更应该思考我们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或者可以为专业的前景和建设做出哪些贡献和努力。我们的专业发展,靠的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实干,而不是空的口号,而是真正需要树立这种意识的前提下,真正开展工作。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实干的成绩,这样,我们这一棵小草,也终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伸向蓝天,为人们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