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5章第3节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2015-11-30 11:48:51)
标签:

教育

http://s16/mw690/002YaTivgy6XoZ8y0ercf&690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TITLE="第5章第3节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

扎根理论是所有质的研究必须完成的一个程序和目标。所有出色的质的研究报告都会形成自己的扎根理论。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不同之处:

1.量的研究是理论假设先行,在提出理论假设后,再去寻找经验事实以便证明这个理论假设,可称为“先于经验的理论”

2.质的研究是先有经验事实,然后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察觉出相关的理论,可称为“后于经验的理论”“扎根理论” 

一、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一)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互动

分析资料与收集资料是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有效的调查研究是先收集资料,进展到一半或三分之一的状态之后,就开始分析资料。甚至在收集资料的一开始就伴随着分析资料。

两者同步进行的好处:1.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生成相关的概念和假设,并围绕这些概念和假设去进一步收集资料。2.研究者不仅能够不断收集到有意义的资料,而且不至于让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为“一团乱麻”。

(二)分类及其编码

1.编码的含义:“编码”就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登录、分析和分类,以便突出某些概念并由这些概念形成扎根理论。

编码是形成扎根理论的关键步骤。

2.编码的类型:

斯特劳斯和考宾概括的“编码”的三种方法:随意编码、分类编码和核心编码。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或轴心式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或选择式登录)

从编码的内涵来看,最好称为一次编码、二次编码和三次编码。

*说明:到底需要进行几次编码才能形成扎根理论,视研究者个人实际情况而定。

3.编码的方式:一是逐行编码,即用某个关键词来概括资料中的每一句话的意义。二是用资料中的某个句子来概括某份资料的段落大意。

【补充:一般学者在做阅读笔记时常用的方法:抄录正文中的某个句子、抄录正文中的某个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语归纳正文中的段落大意。】 

总结:研究者最初可以大致编码,形成一次编码,然后回过头重新调整编码,形成二次编码。

(三)一次编码与二次编码的差异

任务上的差异:

一次编码的任务:对资料以及相关信息所做的第一次归纳、整理和分类。实际上是比较开放、零散、随意、粗略的归纳和分类。

二次编码或三次编码的任务:通过编码、分类和重新“概念化”的方式使“一团乱麻”的资料显示出“一以贯之”的脉络。

※编码和分类的方法:

1.编码和分类的传统办法是“剪刀加浆糊”:先用有色笔将资料中的某类信息涂上颜色,然后将同类信息剪贴到一起。

2.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使用“电脑辅助质性分析软件”CAQDAS),如:NvivoATLAS.tiMAXQDA.

建立扎根理论的关键要素:研究者个人化的直觉、理论触觉、相关的手工操作


二、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一)发现“关键事件”

调查研究实际上是从研究者发现了值得调查的“关键事件”开始的。

以费孝通撰写《江村经济》以及相关的“江村通讯”为例,说明了一旦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某个值得关注的“关键事件”,研究者就可能因此进入正式的调查研究。费孝通:“在实地观察中去捉住关键,一半是靠研究者理论的训练,一半是靠研究者的悟性。”

(二)倾听“本土概念”

1.含义:“本土概念”主要指本地人(或称之为当地人)所使用的某些特别有影响力的词语。

http://s16/mw690/002YaTivgy6XoZkyTWT2f&690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TITLE="第5章第3节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

“本土概念”除了与“关键事件”有牵连外,它本身还有“语言学”意义上的独立意义。

2.判断一个词语是否够格成为“本土概念”的标准:一是考察这个词语是否频繁出现或被本地人“重复使用”。是否隐含了本地人的生活信念、思维习惯与文化特色。二是是否隐含了当地人的某种生活“冲突”以及相关的“关键事件”。

3.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本土概念”都隐含了当地人的生活事件。本土概念和本土概念之间,就构成了当地人的完整生活。

韩少功《马桥词典》

寻找“本土概念”的目的:为了为当地人的生活故事找到一个或几个主题。

4.“本土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经验事实的差别:“本土概念”是经验事实的“关键事件”,它是经验事实的“节点”,它可以将相关的经验事实连接、贯穿起来。类似成语辞典中的“成语”,任何一个“本土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悠远的当地人的故事。

(三)寻找故事背后的问题,冲突与疑惑

1.“本土概念”出身于经验事实,是经验事实的核心成员。

2.“本土概念”并不能直接导向扎根理论,产生扎根理论的关键是“本土概念”及其故事中所隐含的问题、冲突或某种令人疑惑的现象。

扎根理论最后是否能够建立起立,取决于研究者是否能够由“本土概念”上升为“理论概念”。

 

三、形成扎根理论:本土概念与理论概念的互动

研究者能否通过编码(分类)的方式发现某种规律或理论,取决于研究者是否能够在“本土概念”与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概念”之间建立连接。

(一)输入学理

1.扎根理论表面上是一个“向下扎根”的过程,实际上更重要的步骤是向上“生长”出理论,这取决于研究者本人是否有比较发达的“理论触觉”。

形成扎根理论的关键是研究者发挥自己的“理论触觉”为经验事实“输入学理”。

http://s6/mw690/002YaTivgy6XoZrdiLP05&690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TITLE="第5章第3节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巧  阅读笔记" />

2.“输入学理”就是用理论化的概念去照亮眼前的经验事实。调查研究必定有其理论以及相关的概念,根本不存在没有理论或概念的调查研究。

扎根理论并不反对理论假设,只是强调在研究的过程中围绕眼前的经验事实去尝试各种理论假设,最后的形成仍然依赖并借助于相关的理论假设。

格拉塞和斯特劳斯称之为“理论的敏感性” 

格拉塞与斯特劳斯发生严重冲突的关键:扎根理论究竟应该在资料中归纳出理论还是直接“输入学理”?格拉塞坚持从资料中归纳理论的“客观主义”立场,斯特劳斯倾向于鼓励研究者用自己的理论假设或主观构想“建构”理论。

斯特劳斯《质的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技术与程序》  格拉塞《扎根理论分析基础:浮现对强制》 

3.扎根理论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比如实验研究的不同:

实验研究:建立理论假设——收集资料——验证或推翻理论假设

扎根理论:鼓励研究者既带着自己的理论假设去解释相关经验事实,又随时准备让理论假设向经验事实“投降”。“投降”意味着已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眼前的经验事实,或发现有另外更适切的理论来解释眼前的经验事实。 

*康德:“知性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 

(二)成为连接主义者

1.含义:研究者以类比直觉的方式使眼前的经验事实与相关的现象或理论建立连接。是形成扎根理论的另一个途径。

2.研究者发挥自己的“理论触觉”主要有两个情境:

1)当研究者发现经验事实出现了某种问题、冲突或疑惑时,直接为经验事实“输入学理”;

2)在观看经验事实的当下,意识到眼前的经验事实与相关的现象或理论具有某种类似的关系。

3.“输入学理”与“成为连接主义者”的差别:

“输入学理”:“强制”,心理机制是强迫经验事实接受相关理论的解释;

成为连接主义者:显得比较自由些,其心理机制是直觉或类比。

4.出色的连接者总是善于在表面不相干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理论之间建立某种连接或链条。链接或链条一旦形成,研究者眼前杂乱的经验事实就会“生长”出相关的理论。以有人在台湾研究台南的“童养媳”婚姻习俗为例。 

总结:形成扎根理论的步骤:

第一步是分析资料(分类并编码);

第二步是从事实和资料中寻找“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

第三步是尝试“输入学理”,使本土概念及其背后的问题、冲突或疑惑与相关的理论形成连接。

扎根理论所归纳、抽象出来的理论虽有可能是研究者的“独创”理论,但更可能是研究者对他人相关理论的“顿悟”与“印证”

(三)如何撰写扎根理论的研究报告

扎根理论的形成以及相应的研究报告的“写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叙事研究报告;二是分类与比较研究报告

1.叙事研究报告(“情境式”研究报告)

1含义: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整理成一份有情节、有内在线索的故事,将相关的教育理论隐藏在故事深处。(允许有节制的讨论)

2特点:将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故事中,追求价值中立式的“描述”,不过多地议论和解释,尽量克制自己的价值判断。

3优点:将教育道理比较巧妙地隐含在有情节的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故事过程中发生某种“隐性学习”的效应。

   缺憾:教育道理一旦隐藏在故事中,就可能被故事淹没而化为无形。

2.聚类分析

1含义:将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材料分门别类,每一个类别实际上就是一个相关的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分类后再用相应的材料或故事为这些教育主题或教育道理提供“证词”。

2优点:“主题”清晰

   缺憾:过于直接地将相关的教育道理强硬地公布出来,没有给读者留出足够想象的空间。可能缺乏内在情节与线索降低读者兴趣。

3.对理论的“佯装不知”

研究者在调查研究前必须放下、悬置已有的理论假设,以便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归纳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假设或理论。

但在真实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理论假设去收集和分析资料。

研究者在“事前”对某个理论的“不知”或“佯装不知”是扎根理论写作的关键思路。

【阅读体会】:

这一节是讲“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技巧”,更倾向于对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的介绍。在课上刘老师就给我们打了预防针,提醒我们不要把“编码”想的过于复杂,“编码”实质上就是“归纳并分类”。有了这样的预见性,在读到“编码”相关的段落时,虽然还是会产生“编码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对具体的资料进行编码?”的疑问,偶尔还会冒出“计算机中也有编码,两者有什么联系吗?”的奇怪的想法,但老师的“归纳并分类”总能把我混乱的思维给理清。

书中将形成扎根理论的步骤大致可以概括为:收集与分析资料、对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并分类)、寻找“关键事件”和“本土概念”、尝试输入学理、形成连接、形成扎根理论。但反复阅读完后对扎根理论的理解似乎还只是浮于表面。于是参考阅读了陈向明老师的《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文章首先介绍了扎根理论的定义、提出的背景以及基本操作步骤和方法。然后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是她在“教育质性研究方法”这门课上,一位同学提出的研究问题:人到中年为何还来北大读研。陈向明老师对其中一位受访者说的一段话进行了“微分析”,示例扎根理论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可能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分析过程包括了完整的编码。又以这个案例说明了扎根理论的意义以及在中国应该进行怎样的本土化调试。阅读完不能说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但对在教育研究中建立扎根理论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要想真正理解,还得进行实际的操练。

在上一周跟着导师做课题时初步接触了“编码”,所做的工作就是按主题将资料进行分类,属于一次编码,即比较开放、零散、随意、粗略的归纳和分类。阅读了这一小节加上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对接下来要进行的二次编码、三次编码大有裨益,在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共同学习下,希望自己能慢慢掌握编码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自己在以后进行质的研究时形成扎根理论。

Ps:在“如何撰写扎根理论的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叙事研究报告和分类与比较研究报告两种,而在下面出现的是“聚类分析”,想请教一下老师“聚类分析”是否就是“分类与比较研究报告”,比较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