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商报》对于周口群众在年前群体圆坟事件报道后,在网络上和当地引发热议。移风易俗和尊重老百姓传统和信仰二者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再发热议。同时有网友爆料,周口市商水县已命令第二轮平坟开始。
http://s6/mw690/a2280abdgd6325df31395&690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TITLE="【周口面临二次平坟 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
太康县官员到周口做检讨?
昨天,太康县接受过《华商报》采访的一些村民纷纷给记者打电话称,接受采访完后,就有乡、村干部批评他们为何接受记者采访?稿件刊发后,乡、村干部又威胁有关村民,如果再接受采访将会后果很严重。
同时,太康县有官员给华商报透露,本报稿件刊发后,在全国引发很大反响。2月20日,太康县逊母口镇党委书记徐莲以及其他官员已经前往周口,给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做检讨。就此事,昨晚本报记者打了3个电话向徐莲求证,徐莲一直拒接电话。
太康县民政局主管殡葬的副局长葛灏给记者打来10余电话说,稿件刊发后,他接到数十人打来电话。他称压力很大。葛灏说,他没有调查统计过,确实不知道圆坟的比例有多少。
而许多村民包括村干部说,圆坟的比例高达95%,“不信我们可以带着领导亲自去统计”,几位村民信誓旦旦的说。
此前,记者通过太康县县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 @太康宣传
联系宣传部门,一直没有结果。
http://s2/mw690/a2280abdgd63260229aa1&690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TITLE="【周口面临二次平坟 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
一位学校校长说:坟墓是一种文化
太康县逊母口镇陶母营村王明常说,坟墓其实是一种文化。王明常是当地一个小学的校长,“为了祖坟,我可以不当这个校长,我60岁了,今年收完麦子就退休了”。
王明常目前维护着自己家族的“王家祖坟”。站在才圆起的祖坟内,他滔滔不绝。
“你看,中间的是老祖坟,又高又大。左边的是老祖宗的儿子,右边的是他的孙子,坟墓和坟墓摆放的位置有严格要求,这叫一穴,也叫抱子携孙”。王明常说,许多来采访他的记者走进坟墓内,很是羡慕。记者感觉到,“王家祖坟”内确实排列有序。
令王明常担忧的不仅仅是坟墓。“现在许多人家给子孙起名字,都不知道辈份了,我退休后准备给村里的晚辈写家谱,排辈分,其实,排辈分和坟墓一样,都是一种文化”。
“现在人物质都好了,但是精神寄托太少。我们现在遵守国家移风易俗的政策,按照火化要求处理后事。但是,此前的坟墓最好就不要动了。这和法律一样,只对以后的有制约性。不该追究以前的”。一位当地法律工作者这样认为。
http://s13/mw690/a2280abdgd632620a624c&690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TITLE="【周口面临二次平坟 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
平坟、圆坟到底怎么走?
因为对平坟有异议,被免去河南省政协委员的赵克罗昨天在微博上透露, “有网友私信我,
周口市商水县平坟宣传车在乡村巡逻要求老百姓明天上午前将春节自发拢起坟再平掉,否则威胁百姓后果自负!周口领导真牛!谁能告诉我老百姓应该怎么办”?
其实,在当地还流传了一个“持刀护坟”的故事。昨晚10时,华商报记者终于联系上了故事的主人公。这位不愿具名的男子是某报社记者,为了护坟,他让自己堂弟腰间别了一把刀,“谁平咱家祖宗的坟就砍他”,这位记者说。
http://s5/mw690/a2280abdgd6326524bb14&690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TITLE="【周口面临二次平坟 河南挑战民政不能强制平坟新规】" />
“确实不容易,我们家爷爷奶奶的坟终于给保住了,我们担了太多的压力和煎熬”,这位记者说的时候有点梗咽。
平坟还是圆坟,目前似乎是一把没有下完的残棋?
文/图本报特派河南周口记者 崔永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