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下两册古文多散见于各单元,多为的叙事或说理类文章,如《陈太丘与友期》《河中石兽》《孙权劝学》《虽有嘉肴》等,他们篇幅大多极为短小。八年级上册开始出现两个古诗文单元,第五单元收入的多为记、铭、说等叙事说理说明性文章,在题材上和七年级的课文有一定的衔接,但第六单元收入的文章在题材上与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由叙事说理进入到了写景抒情或叙事写景的领域。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文单元的第四课,作者明朝张岱,是明代山水小品的扛鼎之作,既有明代小品文的普遍特征,又有作者极其鲜明的个人情怀。它篇幅短小,语言洗练,在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和第六单元的其他课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观潮》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也有很多值得鉴赏、借鉴的地方,文中展现的古代士子眼中的独特山水和情怀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学情分析:
经过小学高段和七八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和积累,九年级的学生通过预习理解本文的字面意思不会存在什么障碍,但是因为本文特殊的文体特质和文化背景,绝大部分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以及同类文章的阅读经验,所以未必能体会本文的写法和内涵。
(必要时可对学生的兴趣和问题做学情调查)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初读,积累文学常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10分钟)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明朝张岱的山水小品《湖心亭看雪》。我们一起把文章题目和涉及作家作品常识的注释一读一遍。
:请大家把注释一中作品的出处、作者的姓名及朝代、作者的代表作品等重要信息圈划下来并加以记忆。
:在学习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请大家把预习中认为在读音、书写、释义上有困难的字词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参考。下面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标注在课本上。
:好,下面大家一起把这篇文章准确的朗读一遍。
:大家刚才的朗读,多了现代人的爽利,少了古人温文尔雅的气韵。我们尝试放慢一点语速再读一遍。
:接下来我们以开火车的方式,每位同学试着翻译一句。开始!
第二环节——再读,初步了解明清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读出故事,感受景致。(15分钟)
:《湖心亭看雪》篇幅短小,属于明清小品文,选自《陶庵梦忆》。至于写作缘由,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这样写道——
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陶庵梦忆自序》
(读)
:《湖心亭看雪》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崇祯五年十二月,某日更定,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意遇两金陵人,与之同饮三大白而别,及下船,舟子谓金陵客痴似余。(示例)(读)
:明清小品文强调“文章新奇”,张岱此文可见一斑,在这件往事中,大家觉得新奇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引用原文)
:作者选择记叙的这段经历是在一个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天气,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不经意遇上的特别的人。我们把这些特别之处用四个字概括,可说“不述常事”是本文第一大特征。
:上课之初我们提到本文属于什么体裁?能具体一点吗?……对,山水小品!本文写了怎样的山水?请大家先找一找原句。
:这句中最重要的是哪个字?
:“绝”
:是什么意思?
:断绝,消失,没有……
:这是从哪一个角度写大雪的?
:听觉。
:能用一个词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空寂”最妥,空旷寂静,既无形,又无声。
:还有其他的写景句吗?
: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对,天上。这种从眼前景物中突然跳脱出来,处于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在写景名作中经常出现,之前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也有一句。这种观景境界在文学中叫做“忘我之境”,属于观景写景的最高境界。
:这两句描绘出的环境给人怎样的感觉,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注意赏析关键字词。(四人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小组公认最棒的写在黑板上)
:寥廓(空旷深远、冷清冷落)、飘渺(高远空旷、渺茫难寻)、渺远(遥远)、深沉(幽深)、朦胧(看不分明)、混沌、苍茫(广阔无比、模糊不清)、梦幻(梦中的幻境,不真实)……
:大家觉得这样的景致是我们生活中或平时作文中常去关注或表现的景致吗?如果套用本文第一大特征的表述格式,我们可以把第二大特征概括为……嗯,很好,“不绘常景”。
第三环节——深读,分析人物言行及关系,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情绪情感、精神气质,认识“性灵”对小品文的决定作用,学习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15分钟)
:“独抒性灵”是明清小品文最重要的特征。“性灵”就是指作者的精神气质、性情思想、情绪情感。《湖心亭看雪》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什么意思?
:“傻”“精神失常”。
:“舟子低声地说:别说相公你傻,还有两个比你更傻的!”?
:应解释为“痴迷、入迷、极度迷恋”。
:“似”,如果放在形容词后,一般作介词,表比较,说明程度更甚,解释为“比……更……”。
:本句应解释为“舟子低声地说:别说相公你痴情于西湖山水,还有比你更痴迷于此的人!”
:你认为舟子此话说得对吗?
:对(比张岱上岛更早,结伴而来,且带着小童、边烧酒边喝酒……)
:你觉得张岱遇见两位金陵客,他心情是怎样的?
:高兴的,有山水遇知音,有着一丝欣慰。(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西湖梦寻》(明•张岱)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都有道理,可以说是复杂的情绪。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这种孤独落寞的情怀第二段在暗,而第一段则在明。
:说说第一段中能表现出张岱孤独清高的文人情怀的细节。
:大雪三日后去湖心亭,不欲见人,也不欲为人所见。
:去湖心亭的途中感受到的是雪湖的孤寂苍茫、荒寒渺远。
:谁能想见张岱写作时的情绪情感是怎样的?
(提示:看一下写作的时间和所记经历的时间。)
:因回忆过往而温暖、因故国不再而失落……这就是古代士子常有的故国情怀。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实践、反馈、评价)。(5分钟)
(*号作业二选一):
1、
2、
3、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更定、湖心亭——不叙常事
飘渺、混沌、苍茫、朦胧——不绘常景
“忘我之境”
遗世独立、清高孤傲
孤独、惊讶、惆怅、失落——不抒常情
“故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