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19-06-11 17:48:49)
分类: 教学设计

备课人

 

学科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上课时间

2018.11.23

课  

20*创造宣言(陶行知)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汇。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4.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教学

重点及

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的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法

学法

教法方法

讲授法、分析引导法、诵读法

学法指导

1.预习,利用工具书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2.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色     线标注。

教学

准备

教师

制作PPT课件,搜集课文朗读录音,开展辅助教学。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2.回忆并搜集读过的描写“创造”的诗文。

课时安排

拟授2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2.根据教材“预习”的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预习检查情况

1.朗读课文,抽查字词。

2.交流搜集到的诗文,谈自己的感受。

3.课堂学习中随时抽查或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旁批

一、导入新课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教学提示】

也可请学生说说自己具有创造性的代表事例,并以此谈谈对创造一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关注。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陶行知,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2.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3.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热情去创造。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目标导学三: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教学提示】

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哲理性语句,正是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从而体味思想上创造的乐趣。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4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10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把智慧比作,把信念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思考探究: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相信你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这两篇课文的学习经验,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三、布置作业

 

 

 

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划分层次。

 

 

 

 

 

 

 

 

 

 

 

 

 

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写法,赏析重点词句。

 

 

 

 

 

 

 

 

 

 

 

 

 

 

 

 

 

 

 

 

 

 

 

 

 

 

 

 

 

 

 

 

品味哲理语句,品味文本特色语言。

 

 

 

 

 

 

 

 

 

 

 

 

 

 

 

 

 

 

 

 

 

 

 

 

 

 

 

 

 

 

 

 

总结拓展。

板书设计:

()观点(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阐明人人能创造的)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相应作业。

2、课外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预习第六单元。

教学后记:

由文体入手,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重视学法的指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驳论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重视自己的创造能力。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没有做深入研讨,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性语句,学生难以深度把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