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律师对《道德经》的三个释明

刘宏伟律师对《道德经》的三个释明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孔子问道于老子,拜别之际,老子手指黄河,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孔子问:“水有何德?”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有崇高的品德。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水之七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在老子看来,水谦逊、公允、诚信、无私,并善于自处和审时度势。水性至善至柔,但它能攻破坚硬强大的事物,无往不胜,又谓“至刚”。成语“水滴石穿”说的就是水拥有坚韧的力量。
3、“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