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律师谈古代饮食的三个模式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概莫如此。当代中国党和政府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也就是“菜篮子米袋子”“脱贫致富奔小康”这在全球以及中国历史上都是创举。而古代漫长的几千年历史统治阶级即使是“贞观之治”“文景之治”“大唐盛世”“康熙盛世”也没有解决吃饭问题:
1、简单模式: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生产线和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高效的现代化农具。吃饭问题一直束缚着百姓,老百姓的“衣不果腹”是司空见惯的事。因此古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倡导一日两餐“过午不食”,这样广大的人民吃饭就是“简单模式”,以粗粮、杂粮、糙粮为主食,蔬菜很少,而鸡鸭鱼肉那是只有每年的春节才能上的。这样的简单模式使中国古代的人口一直上不去,再加上连年的战争“五华之乱”“安史之乱”“太平天国起义”造成人口的骤减,在清朝引进了西方的土豆和番薯人口才逐渐增加到几千万。
2、困难模式:中国上下五千年瘟疫、战争、火灾、地震泥石流经常发生,尤其是旱灾和涝灾,老百姓颗粒无收,就是“困难模式”能够吃草根、树叶就不错了。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一部《1942》就是全景描述河南省在1942年几千万农民逃荒的例子,困难到什么程度?因为几升米就能把妻子典当给买家。
3、要命模式: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同时统治阶级极度的贪婪,剥削广大的百姓,官逼民反不得不返,在最艰难的时候出现了“人吃人的”要命模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乱、水灾旱灾的真实写照。我们要感谢、感恩、感念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如一的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彻底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304年)开始算起 ,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中国五胡十多个政权中,先有氐族的前秦,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虽屡经纷争与分裂,最后还是实现了内部整合,并融合了曾经代表正统的南朝,继承了秦汉中央集权超大规模国家形态,奠基了融合胡汉的隋唐大一统王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