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出错原因及对策

(2013-05-29 23:46:04)

浅谈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作业出错原因及对策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王双超

身为数学老师,每天课里课外,我们似乎都在竭尽全力做一件事——纠错。形形色色的错误,总是出人意料,一错再错更是令人忍无可忍。有的学生总喜欢简单地归结为:“我太粗心了!”可是,引起这所谓“粗心”的原因其实有许多。只有清楚学生真正的出错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避免错误。从整体上讲,学生出错,有两种可能,一是问题在于老师,二是问题在于学生本身,下面我分别就两种情况进行说明。

一、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当。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怕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总是放在“问题银行”中,对于学生存在的困惑不能够及时解决,对于学生所出的错误,有时一句话带过,并没有认真剖析学生所出错的根源,没有将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及时在课堂上解决掉,造成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所以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教师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明白、学不会,所以每一步都亲自来讲解,一步一步,非常细致,老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也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想法和思路,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而在学生亲自来完成此类问题的时候,错误便暴露了出来。

3.老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认为这些题目都非常的简单,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只讲答题思路,不能够非常细致的来讲解这个问题,学生听了一个大概,感觉会了,而自己动手时,却又出现了错误。

4.有些老师通常以解题的正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回馈时没有让学生暴露出错误的思考过程,没有采取针对性的纠正措施。遇到错题时,大多数的教师都是让学生独立改正后,教师复批,如果还是错的话就再次改正再次复批,或者教师直接把整道题的计算方法再教一遍……整个回馈、订正的过程学生都处于一个高度紧张、不知所措、不知所云的状态,几天后同样的错误还再出现、或又衍生出另一种新的错误。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上课不注意听讲,新知识没有真正掌握,是学生作业中出错的主要原因。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如果上课没有认真听讲,没有真正熟练地掌握新知识,所以作业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错误。

2.计算能力比较薄弱,导致整个题目出错。计算能力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整体比较薄弱,尤其在完成应用题的时候,学生的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但在开始做题的时候,由于第一步计算出错,最终导致整个题目算错。

3.做作业时不够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够长时间集中,有意注意总是让位于无意注意,并且注意到的范围也比较狭窄。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看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计算及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的得数却是错误的,或者列竖式以及验算都是正确的,可在横式后边却写的是验算的结果,最终导致出错,更有甚者,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由于书写太潦草,最终自己都不认识自己写的是什么,导致出错。

4. 对错题缺乏自我反思意识。一些学生对作业中产生的错误,没有“紧迫意识”,只要老师不催,总是懒得改正,或者抄袭人家正确答案后就算完事。能主动去纠正错误的学生已经表现得很出色了,但他们也只是去追求最后的正确答案,没有把自己“制造”出来的错题当成学习资源,不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关注,也没有相应的“自我反思”习惯——即对每一次出现的错误都进行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避免重犯。
   
实际上,作业出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常见想象,作为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效的规避,使学生出现的错误尽量减少。鉴于以上原因,我提出下列方法,来尽可能减少学生出现的错误。

1.老师上课之前充分准备,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根据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特点,老师在讲解每一节课之前,都应充分准备,思考这节课怎样上,才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上课之前,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与其他老师沟通,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上的困难是什么,如何去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在这节课的习题当中,学生对于哪些问题容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掌握这些问题,老师上课之前都应当一一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学习当中,学生是主体,而老师是主导,老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讲解每一个问题的时候,应当充分的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而不是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根据学生所产生的问题,老师再一一作答,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在解答的时候仍然存在困难,这时,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巧妙地方法,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针对学生做作业时由于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的错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书写习惯。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如果孩子从小就邋邋遢遢,做起事情来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想要让孩子对待作业非常认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对这种现象,老师就应当及时和家长沟通,首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上,让孩子要按时起床不贪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学习上,要培养孩子定期整理书包,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审题要仔细、要反复推敲,书写要工整规范,做完作业要检查的良好习惯。生活、学习都整齐有序地进行,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现象就会减少。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避免错误再次发生。反思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与思的结合,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两者缺一不可。当学生解题后应当养成自主检查的习惯。检查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检查数字、符号是否抄错,方法是否正确。当老师批改完作业,学生更应该检查自己作业中有没有错误,如果有错解,更要进行反思:错题的根源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怎样克服?怎样才能避免重复犯错。“吃一堑,长一智”,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经历错误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反思。

教育即融错,面对学生的的错题,我们应该具有一颗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将学生的错题当做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去挖掘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困惑,去反思我们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因为,从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比从成功中获得的经验要多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