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标签:
工作室化学教育课堂 |
分类: 教学设计 |
基本信息 |
||||
课题 |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
|||
指导理论 |
||||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
||||
教材分析 |
||||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第一课题的内容,是学生认识溶液的开始。虽然在生活和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溶液,但是没有从理性上认识溶液,所以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有关溶液的基础知识,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酸、碱和盐的知识做好准备。因此,本课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
学情分析 |
||||
对于学生来说,溶液并不完全陌生,在化学实验中有不少接触,生活中也积累了许多溶液。之前也学习了微粒,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溶液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不系统,没有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如何命名等等。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渴望了解物质世界,但是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尚不具备,喜欢从直观认识问题,不擅于应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
||||
|
||||
1.
2. 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知道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
||||
1.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概念构建”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的形式 2.教学手段: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导学案、优教通平台等手段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创建情境
导出课题 |
【游戏导入】能否通过改变浮力的方法,让水中鸡蛋浮出水面 【过渡】食盐的加入使杯中的液体已不是原来的蒸馏水,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现在液体属于哪一类物质。 【导出课题】其实这液体除了是混合物外,不经意的操作一杯溶液就形成了。那什么是溶液,如何形成,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9.1溶液的形成。 |
思考
倾听
演示
倾听 |
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缓解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
|
演示实验 搭建支架 演示实验 完整支架 |
【朗读学习目标】 【过渡】三个目标中都离不开溶液二字,要达到目标,我们必须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溶液。 【演示实验】配制蔗糖溶液 【提问过渡】蔗糖为什么消失,尝起来却是甜的 【观看视频】微观模拟动画 【小结】以肉眼看不见蔗糖分子分散到水分子中 【呼应游戏】在刚才的实验,同学同样添加了食盐固体,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为什么食盐消失。 【小结】溶液形成: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 【演示实验】往蔗糖溶液中添加食盐固体 【观察现象】食盐固体能继续溶解,因此溶液分散的物质既有食盐也有蔗糖 【补充完整】溶液形成: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 |
朗读
观察
观看
思考
回答
观察
整理 |
通过演示配制常见的溶液,让学生初步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播放动画,让抽象的微观世界可视化,让复杂内容简单化。 |
|
演示实验
分析实验
小结特性
搭建支架
构建概念 |
【提问过渡】溶液同时存在蔗糖和食盐,那么溶液中各部分的蔗糖和食盐含量相同吗? 【联系生活】喝汤与糖水的经验 【小结】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组成完全相同,该特性为均一性。 【过渡】既然溶液中各物质是均一分散的,放置一段时间有什么变化呢? 【观察】两天前配制的溶液——无分层、无沉淀 【小结】由此可见,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均不变化,体现其第二种特性——稳定性。 【构建概念】由此可知所有溶液必须满足这四个条件,当一种物质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时,我们称之为溶液。请你概括溶液的概念。 【检测反馈】导学案:任务一——概念检测 |
演示
汇报
思考
观察
整理
构建 |
通过真实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溶液的特性——均一性,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对比溶液,得出溶液的特性——稳定性,让学生感受其真实性。
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亲自构建溶液的概念,享受成功的喜悦。 |
|
分析溶液形成过程
构建概念
观察溶液 命名规律
思考溶液 |
【过渡】下面,请你分析导学案上这三种溶液的形成过程。 【小结】通过溶液的形成过程可知,溶液组成分为两部分,像蔗糖、食盐、石灰这些物质为一部分称之为溶质即被溶解的物质;像水这样物质为另一部分称之为溶剂即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提问】溶液的命名与溶质和溶剂有什么规律? 【小结】溶质在前 溶剂在后 【过渡】既然溶液的命名体现了其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能否通过命名来分析溶液的组成?既然所有溶液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那么它们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学生思考】完成导学案任务二——课堂思考 |
倾听 思考 回答 构建 思考 |
通过溶液的形成过程,构建溶质和溶剂的概念,让学生轻松明白溶液的组成。 通过简单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析,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知道溶液的命名规律。 通过不同命名规律,产生认知矛盾。 |
|
分析溶液共同点 学生实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 |
【过渡】类似的命名,我们第八单元见过不少。
【展示】硫酸铜溶液 【过渡】以上这些溶液,从组成来看,它们都具有什么共同点呢? 【提问】溶剂一定为水吗?能举反例吗? 【过渡】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溶剂呢?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相同吗? 【学生实验】取等量的水、酒精、分别加入碘和高锰酸钾,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学生展示】 【小结】溶质相同,溶剂不同,溶解能力不同;溶剂相同,溶质不同,溶解能力不同。 |
观察 思考 回答 实验 展示 |
利用五种溶液的溶剂分析,产生疑问:为什么溶剂需要多种,是否溶解能力不同引出实验。
通过学生亲手实验,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
|
演示实验 分析状态 小结规律 |
【过渡】溶剂的种类有很多,常见有水、汽油、酒精,但以上溶液的溶质均为固体。溶质一定为固体吗? 【演示实验】酒精与水互溶实验 【小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合金、空气等 【提问】像酒精有时候为溶质,有时候为溶剂,那如何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呢? 【小结】有水时,水一定为溶剂(与数量无关) 无水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均为液体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
倾听 观察 整理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真实感受溶液中溶质的状态是多种。 通过规律小结,让学生知道如何简单区分溶质、溶剂。 |
|
联系生活 演示实验 小结规律 |
【过渡】除了空气、合金等常见的溶液外,溶液在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 【展示图片】举例说明 【提问】溶液形成对于生活、生产有什么优势呢? 【演示实验】对比实验 【小结】溶液中可以增大物质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反应充分发生。 |
观察
回答
整理 |
通过真实的对比实验,让学生知道溶液的优势,从而明白溶液在生活广泛应用的原因。 |
|
课堂检测 |
【五分钟课堂检测】导学案 |
整理 检测 |
使知识系统化 可以巩固知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