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课程理念下“盐类水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2012-04-23 09:01:0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盐类水解复习课”教学设计

珠海市前山中学   陈全红   QQ:350042253

 

一、课程分析

1、知识内容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盐类水解的原理,盐类水解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以及盐类水解的应用等。前面已经组织学生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化学平衡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复习,这些都是本节复习盐类水解的知识基础,盐类水解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较强。复习后,既可以加深理解和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又能为以后复习许多金属化合物知识以及有机基本反应奠定基础。盐类的水解反应原理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引导学生把盐类水解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体现出知识的应用价值。

盐的水解是水的电离和弱酸弱碱电离两个平衡的对立统一,是有关电离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其深刻理解,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故复习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住有关水解盐类的水解结果,而是注重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学生学情分析:本班是我校两个化学选修班中相对较好的班,全班共有45名学生,有11个学生功底比较扎实,成绩优良,思路比较开阔,为此,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11个学习小组,并且把那11个成绩相对较好的“尖子生”分配到各个小组里当小组长。全班学生经过高一、二的学习,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能够思考弱酸、弱碱盐、酸式盐等较深层次的水解问题,因势利导,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探讨活动以及适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永不满足的势头上,以拓展其思维的空间。

二、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既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又能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和规律,并能够运用水解规律及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②能应用水解平衡的知识分析和掌握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③进一步巩固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④进一步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

b、过程与方法:①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注重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逻辑推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联系观;                  ②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体会“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③通过对水解知识的拓展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2、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难点:用理论推测和实验设计探究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影响因素,并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策略和方法

1、创设情景、设计问题、激发思维。

2、引导探究、互动研讨、突出主体。

3、科学分析、师生互动、归纳结论。

4、举一反三、反馈调节、迁移提高。

为了实现以上过程和目标,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必要的教学用具。(纯净的Na2CO3固体、某纯碱样品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试管、BaCl2溶液、NaCl溶液、酒精灯、试管夹、滴管、FeCl3溶液、FeCl3 晶体、盐酸。ppt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增强探究愿望

【多媒体投影】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在第一时间大量空投卫星电话,然后在空投医疗物质,食品饮料等,此外要赶紧调运生石灰,明矾或其他化学净水剂!

思考:上述建议中提到的物质明矾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物质,你认为要紧急调运明矾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引入:已知氢氧化铝是一种絮状难溶于水的物质,对杂质具有吸附作用。生产生活中常用明矾来净水。请分析所包含的原理(学生独立分析,大多数能说出盐类水解的意思)。

(二)体验探索过程,复习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问题1:碱性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酸性溶液一定是酸的溶液。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教师引导】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如何解释?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弱酸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学生讨论与交流】问题2:在常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c(OH-)是多少?(多媒体展示)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和交流。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由于设计问题时有合理的梯度,当学生完成了前面的问题后能顺利想到常温下PH=12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则可能是碱的溶液或者是强碱弱酸盐的溶液:

若是碱的溶液,则水的电离被抑制,水电离出来的c(OH-)= c(H+)=10-12

若是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则促进水的电离,水电离出来的c(OH-)= 10-2

(并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以CH3COONa为例在黑板上分析盐类水解的原理)

独立分析,交流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和原理。

【教师引导】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在水中酸、碱、盐分别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什么影响?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

一、盐类水解的实质:

(1)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2)可水解的盐的特点: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促进水的电离,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与酸碱中和反应的关系: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由于中和反应进行得较彻底,且放热,故盐的水解反应程度微弱,且吸热。

(5)同是酸性溶液,但酸溶液显酸性和盐溶液显酸性,在实质上不同;同理同是碱性溶液,碱溶液显碱性与盐溶液显碱性,实质也不同。例如:

盐酸:C(H+)=10-4mol/L,H+由盐酸电离提供,抑制水的电离;  

氯化铵溶液:C(H+)=10-4mol/L,H+由NH4+水解提供,促进水的电离。

【层层推进】:下面这三种盐能否水解?NaNO3、(NH4)2SO4、KF,能水解的以水解实质为指导写出水解离子方程式。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参照上式,请同学们写出Cu2+、NH4+、CO32-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三位同学到黑板演板,其他同学认真书写,很快完成。(经过变式练习,学生对盐类水解认识进一步加深。)

【共同总结】二、书写盐类水解方程式:

(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盐水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用可逆号连接,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3)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过程较为复杂,通常写成一步完成。

【问题解决】:下列各式中属于正确的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S2-+2H2O H2S+2OH-     

B、CH3COO-+H2O CH3COOH+OH-

C、CH3COOH+H2O CH3COO-+H3O+  

D、CH3COOH+OH- CH3COO-+H2O

(学生在亢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运用知识逻辑推理,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交流讨论】问题3:

1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下列溶液:①NaClO ②NaCl  ③CH3COONa ④NaHCO 弱酸根对应的酸,其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则这四种盐溶液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溶液中,①NH4Al(SO4)2、②NH4Cl、③CH3COONH4、④NH3·H2O;  c(NH4)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同学们经过冷静思考、热烈讨论,将前面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验到探索后的成功和喜悦)。

【教师引导】:那么我们能不能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些规律呢?

【共同归纳总结】三、盐类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同向”互抑制,“反向”互促进。[弱酸的阴离子(弱碱的阳离子)与弱酸阴离子(弱碱的阳离子)的水解相互抑制;弱酸的阴离子(弱碱的阳离子)与弱碱的阳离子(弱酸的阴离子)的水解相互促进]

【学生实验探究一】常温下,某纯碱(Na2CO3) 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在分析该溶液遇酚酞呈红色原因时,甲同学认为是配制溶液所用的纯碱样品中混有NaOH 所致;乙同学认为是溶液中Na2CO3电离出的CO32-水解所致。

交流讨论:你赞同谁的观点?请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用品有:纯净的Na2CO3固体、某纯碱样品溶液、蒸馏水、酚酞试液、试管、BaCl2溶液、NaCl溶液、酒精灯、试管夹、滴管)。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两种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1)向滴有酚酞的红色的纯碱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若溶液褪成无色,则证明乙同学推测正确,若溶液仍然是红色,则证明甲同学正确。为了证明不是因为加入的Cl-使溶液褪了色,学生还做了向红色的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结果溶液不褪色的对比实验。

(2)另取纯净的Na2CO3少许装入试管中用蒸馏水溶解,然后滴加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乙同学推测正确,若溶液不变色则证明甲同学推测正确。学生并且通过实验探究进行了验证。(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散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学生实验探究二】常温下,某烧碱(NaOH) 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呈红色,在分析该烧碱的成分时,有同学根据烧碱溶液能吸收空气中CO2 的性质怀疑烧碱可能已经变质大部分转变成了Na2CO3。,除了该烧碱样品溶液和酚酞试液外,不使用任何其它化学试剂,请你设计出合适的实验加以证明。

此时学生处于异常兴奋状态,主动思考和交流,想到了对滴有酚酞的红色的纯碱溶液加热,若加热溶液颜色变深,则证明烧碱确实已经变质。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深刻体验到加热能促进盐的水解。

【学生实验探究三】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

    探究过程:1、从反应物的性质考虑,FeCl3是否易发生水解?水解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其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从反应条件考虑,影响FeCl3水解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写出实验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可以参考下表设计)

序号

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1

盐的浓度(再加入少量的FeCl3晶体)

 

 

 

2

加入盐酸

 

 

 

3

加入氢氧化钠

 

 

 

3

加热

 

 

 

5

加水稀释

 

 

 

6

加入NaHCO3

 

 

 

(学生认真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结论)

【层层递进 讨论交流】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呢?如何影响?

【共同归纳总结】四、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内因:越弱越水解;

外内:温度:越热越水解;浓度:越稀越水解;酸碱性:酸碱抑促具体定。

【多媒体播放】:泡沫灭火器的结构、灭火原理。
  (以实验探究引出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泡沫灭火器的工作原理加以深化。同时使学生真实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的回顾】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① 盐类的水解过程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                    

② 同浓度NH4Cl和CH3COONH4 溶液的NH4+的浓度相等        

③ Na2CO3溶液中c(Na+)是c(CO32-)的2倍                       

④ 盐类的水解可视为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⑤ HCO3-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而不电离                       

⑥ 某盐溶液呈酸性,该盐一定发生了水解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并且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发言汇报。(独立分析,互相讨论纠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原理、和盐类水解平衡的移动情况,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

(三)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解决问题

【问题的提出】

1、Na2S溶液中总共存在多少种离子?这些离子的浓度大小关系如何?

2、向FeCl3溶液中加入Fe粉和Zn粉时发生的反应完全相同吗?某同学通过实验发现“将一Zn片插入FeCl3溶液中不仅溶液颜色变了,而且还有气体产生;然后将镁条投入CuSO4溶液中,又发现除了有与Zn片插入FeCl3溶液中相似的现象外,还有黑色沉淀” 试推测其原因。

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去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最适宜在教学中进行,通过选择学科内容中适当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这就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在高三的第一轮总复习课中,既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如思维方法,积极探究的品质等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应用实验探究问题,问题探究问题,问题反思问题,问题逐层递进的的方法。教学过程设问、讨论、练习恰当,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团结协作;通过探究、综合、抽象、概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以达到师生双向活动,起到共鸣作用,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反思本节课,可能时间控制上要好好把握,若时间控制不够得当,就会导致后面的环节不能让学生们有太多的思考时间。另外还有待提高和进一步改善的问题是: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需的主要是知识的技能,而一个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板书设计

http://s3/middle/a220fae4gbe4e42a3c35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