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暨海亮学校湄池校区初中部简介

(2012-03-02 21:42:59)
标签:

海亮学校

诸暨高级中学

海亮外国语学校

天马学校

教育

海亮学校湄池校区初中部简介

一、规模:

湄池校区初中部现有17个教学班,其中初一6个班,初二6个班,初三5个班,(英语创新班11个);在校学生共计678人,共有47名专任教师,9名生活教师。

二、教师队伍:

1、优良的师资

全校47名专任教师中,学历100%合格,其中诸暨本地优秀教师22人,从外省市择优招聘的教师25人;

教师队伍年轻有朝气,平均年龄32.4岁,大部分教师都正处于一身中的黄金时期;

47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共31人,中学一级教师以上职称共25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学历高职称群体;

教师教学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一流,共有36 人次先后赢得过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业务标兵、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共有15 人次在市级以上业务比武中(包括优质课评比、素质比武等)夺得一等奖:08学年在市优质课或市青年教师比武中就有4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学校还实行教师奖励与淘汰制度,优胜劣汰,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综合实力逐年提高。

2、淳朴的教风

优秀雄厚的师资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纯正、淳朴的教风更是一所学校能够良性运转的先决条件。海亮学校初中部湄池校区从创建至今不断优化教师队伍,通过师德教育、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道德和教学能力水平,目前,“以校为家”的敬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教学风尚已在所有老师中蔚然成风。学校对学生实行全程管理,全校47位老师一律吃住在学校,与学生同步作息。“海亮无差生,海亮无小事”,所有老师都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落脚点。平日里老师的嘘寒问暖,促膝谈心时老师的语重心长,培优辅差时老师的争分夺秒,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一种爱的温暖。无微不至的细心,默默无闻的关心,兢兢业业的责任心,踏踏实实的事业心是所有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生动写照。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在这里没有粗劣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没有无情的“冷暴力”,没有功利的有偿家教,只有课堂上和风细雨般的诲人不倦,只有课间轻风化雨式的谆谆教导,只有课外亲密无间的其乐融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海亮学子成绩的稳步提升。



http://s8/middle/a220f65c4ba4228a3dfb7&690



三、办学特色

1、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全校678名学生,17个教学班,平均每班不足40人,从而保证了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去顾及每一个学生,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发展。

2、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学校开设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班级:英语创新班、,基础班、,提高班。不同类型的班级在教学目标、进度、难度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3、英语特色:继红英语创新班是我校的一大特色,近几年,继红英语创新班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规模也从最初的2个班迅速扩大到了11个班,充分说明了继红英语创新班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在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频频获奖,学校更被评为首批诸暨市唯一的“绍兴市英语特色学校”。继红英语创新班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①参加08年中考,继红英语创新班学生有8人上省一级重点中学分数线,只有1人没有上普高线。

②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等级一级考试100%过关。

③学生陈晨参加全市英语“科普与文明”演讲比赛获第一名。

④参加全国英语能力竞赛有10多人获二、三等奖,

4、信息学特色:

    信息学是我校的又一大特色,近几年无论是在考级还是竞赛中都有优异的成绩。如:每年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合格率均在97%以上,优秀率在30%以上,且截至初二就能做到全员过关,不需要初三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考级,为初三的复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再如:历年参加市电脑作品比赛,都处在全市领先地位。

5、浓厚的学风:

    浓厚的学风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生动体现,更是考量学校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在老师们无私奉献教风的熏陶下,在老师们严谨务实教风的感染下,海亮学校初中部湄池校区的所有学生形成了“勤奋务实、互助竞争”的良好学风。老师爱教,学生爱学已成了学校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课上聚精会神,踊跃发言;课后埋头苦读,质疑问难。每一个学生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和自觉行为,课余时间争分夺秒,自修课时秩序井然。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比谁条件好,只比谁学习好;不必谁的过去好,只比谁的将来好。同学彼此间既是竞争中的对手,又是学习时的朋友。“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在校园里刮起一阵又一阵学习的高潮,形成了和谐、健康、有序又富有活力的校园人文环境。

6、寓教于乐的特色:

    学校在狠抓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每学年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艺术节、诗歌朗颂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赛、拔河比赛、各种球赛、迎新文艺晚会,另外,学校还开设了微机、美术、音乐、田径等多个兴趣小组,这系列活动与措施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学生管理

    初中部德育工作始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做人第一”原则,以“平民化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为载体,不断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世界观、心理健康、法制纪律、安全保护等教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能力,树立“成材必先成人”的理念,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乐学善思、互帮互学的和谐氛围已经形成,温馨和睦的海亮大家庭里盛开着一朵朵艳丽的“花朵”。

1. “以校为家”,全员育人,教师与学生同步作息

①初中部47名教师全部吃住在校,从早上600起床早操到晚上9:00晚寝,教师起的比学生早、睡的比学生迟,没有特殊事情,绝大部分教师一大周11天,从未出过校门,教师与学生同步作息,实行全程管理模式;

②每班分配1-2名跟班教师,学生教育实行“捆绑式”,特殊学生管理领导分包;

③实行24小时全时段管理制度,晚上有值夜教师,学生就寝情况第二天直接反馈到政教处、班主任处,管理不留任何死角和空挡,学生在学校想学坏的机会也没有。

2.  坚持德育首位理念,把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学习先做人

①学部一直把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作为首位教育目的,每学期有计划、深入第开展平民化教育、感恩教育、安全健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爱校爱家教育等养成教育,每天一节读报课进行点滴细化的思想教育,每周一节班会课、一节生活课,一节心理课,体育、音乐、美术、电脑等课程开足开满,尤其认真组织、领导挂帅扎扎实实上好了初中三年的所有思想品德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学习先学做人的理念。

②学部一直实行德育首管制度,所有老师都是德育员,全员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师生关系一直和睦融洽、其乐融融,许多学生私下里对班主任、任课老师、生活教师称呼“王妈”、“郭爸”、“杜爸”、“徐姐”、“冉冉姐”等等,许多学生发自内心地私下给老师讲:还是在学校比在家里温馨、充实、快乐。

3.  高度重视平行班的管理和培优辅差工作,从不放弃一个学生

①学部对平行班的管理一直走在前列,领导包班、领导挂帅,年富力强善于管理的老师首先安排,平行班管理考核单列,平行班课程设置根据班级特色,可以这样讲学部做好了平行班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现在初中部的平行班班风、学风基本和创新班持平,有的班级还远远超过创新班。

②学部对学生管理实行全员管理,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惯例: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管理的人越多,进步越快;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补课的教师越多,学生成绩提高越快;个别心理、身体特殊的学生,几乎是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共同爱护、共同教育,从未放弃过一个学生。

4.  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让学生主成为真正的主人

①学部每年都举行“规范教室”、“特色示范班”、“诸暨市优秀班级”评比工作,通过在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及“十佳学生”、“每月一星”、“文明礼貌示范生”等优秀生的评选,掀起一阵阵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学风、部风;

②学部非常重视学生团体建设,学部每年认真组织了学生会、宿管部和班干部的竞选、培训工作,校团委也积极组织开展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的有效管理已成为初中部德育管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也在管理中快速成长,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开心快乐的学园和温馨和睦的家园:

    私立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生动活泼,为此学校每周至少开展了2个课外活动,每学年富有特色的各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像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拔河比赛”、篮球循环赛、接力赛、棋类比赛、知识竞赛、安全模拟演练、一分钟投篮、十佳歌手大赛、圣诞新年晚会、敬老院献爱心、广播操比赛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开心的快乐的。校园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乐园与学园。

亮学校2012年秋季招收:幼儿园小学  初中  高中  国际部各年级新生  13575516246 姜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