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
(2015-07-03 09:51:34)
标签:
情感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开题报告
1、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现实,而在知识迅速创新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最重要的已不仅是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在更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造能力。
本课题主要探究的是如何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学生形象思维丰富,爱好活动,生活经验不丰富,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的能力不强,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
3、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利用情境创设让抽象数学更形象,这样也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
4、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出发,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超越狭隘的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学习内容,让数学“活”起来。这也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5、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情境化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第二学段提出: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三学段提出:数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研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进行情境创设的研究是课改的需要。
对于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研究,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自1978年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自2001年1月以来,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了“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强调创设数学情境,把从情境中探索和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趋动教学,同时在解决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引发出新的情境,从而又产生出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形成“情境―问题”学习链,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华东师大 孔企平教授的四环节论中,首要其冲就是要有一个问题情境以激发小学生的疑问,体现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问题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我区钦州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验》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了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因此对于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也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验动向。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少学校课改初期就开始研究,也有一定的经验,为什么还要研究它,不觉得有些过时了吗?我们是研究过,但教师做得怎样,这应该是关键之处,如果,我们研究的很好,但老师却不管不顾,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没有显现出课题研究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研究就不能说是成功。因此,我们研究本课题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对情境创设认识的片面理解。教师只注重开课前的情景创设,觉得情境创设只限于课前的导入,实际不然,教学的整个活动都应该处于一定的情境。
2、只注重创设情境,而不能有效的挖掘其使用的最大价值,使得情境创设如摆设,只中看不中用,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脱离。
3、“生活味”浓厚,“数学味”淡薄。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确每节课都注意从生活中引入,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味浓厚,而数学味淡泊。如何设计生活味浓,数学味强的教学情境,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4、形式丰富多彩,但实效差。
现在,有很多数学课走进了注重课堂气氛,忽视课堂实效的怪圈,表现为:活动的气氛热闹,活动的形式花哨,而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现在提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但对于有些教学内容来讲,好像并不好找到生活中的情境,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些高年级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也只是比较牵强地把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搬入课堂,让学生感觉老师只是变了一个出数学题的花样。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态度、情感没有太大的作用。
5、如何合理的创设数学情境
通过课堂研究,是教师掌握合理创设数学情境的方法,深刻理解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培养出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研究合理创设数学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教学对提高课题效率的作用。怎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才是合理的教学情境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此外,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结合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寻求适合农村孩子的一整套的情境创设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创设情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2、个案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措施。
3、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4年12月至2014年8月):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进行情境创设作用研究,研究合理的情境创设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课题教学的作用。
第二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情境创设类别及情境创设方法研究,怎样合理进行情境创设研究,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
第三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分年级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整套适合农村小学使用的数学情境素材。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求培养出一批科研型教师队伍,并形成案例集、论文集和情境创设素材集。
七、课题管理
1、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成员例会,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2、每学期初,小组成员交流研究计划,落实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的配置。
3、加强信息化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开通课题研究专用博客(http://.blog.sins.com.cn/u/2719960560),及时发布课题信息,方便课题组成员适时交流。
4、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每学期对课题研究进度和成果进行考核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