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艺术特色
新垛中学 史道仁
摘要: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同时,还吸取了外国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鲁迅小说从观念批判的高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关键词:简明
精辟
画眼睛 典型化
鲁迅是卓越的艺术大师,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鲁迅创作小说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人生”和“改变这人生。”①他主要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的痛苦,揭示了造成他们痛苦的根源。鲁迅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生动、具体、真切地写出了人的灵魂,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的小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民族化风格。
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是通过人的活动、命运、遭遇来反映现实。离开了写人,文学就失去了光泽,也就没有了意义,因此高尔基把文学称作“人学”。鲁迅最善于写人。他的小说从《狂人日记》开始,塑造了一系列真实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简直可以呼之欲出。读着作品,我们完全和其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忧、同乐,和他们一道憎恨,一道挣扎。
鲁迅小说人物的塑造,最重要的是写出人的灵魂。他说自己写《阿Q正传》就是要努力“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②所谓写出人物的灵魂,就是把人的最本质、最有个性并且最富有社会意义的性格写出来。闰土的落后麻木,杨二嫂势利、尖刻,祥林嫂无告的痛苦,涓生的追求和失望,狂人内心如焚的恐惧和忧愤,阿Q的质朴和愚蠢加上游手之徒的狡猾,特别是他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都使他们一个个具有鲜明的个性,真切生动,活灵活现。
鲁迅十分欣赏“画眼睛”的方法,他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③俗话说“画龙点睛”,意思是只有把眼睛画好了,人物才能活起来。鲁迅说的画眼睛当然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要抓住重点,用省俭的几笔,把人的精神写出来,他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④可见鲁迅是怎样重视“传神”“神情毕肖”。鲁迅也确实注意写人的眼睛,阿Q说话时的“瞪着眼”,吕纬甫的发光的眼,中年闰土肿的通红的眼,孔乙己被取笑而睁大的眼,都表明各自的身份、处境、思想、感情、性格。但重要的是鲁迅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诸如写人物对问题的看法,对事物的反应,一时的心理,几句对话,某些特定情况下的表情,几笔就把人物的精神描画得十分逼真。我们只要想到“癞疮疤”,想到“妈妈的”这句口头禅,再想到那对稍带狡猾但主要是呆滞的眼睛,阿
Q不就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鲁迅说他写小说时“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有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对话也决不说道一大篇……⑤这里将意思传给别人,就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在鲁迅的小说中精彩的对话简直是描写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阿Q正传》中当革命风声传来,赵太爷、赵司晨称阿Q为“老Q”、“Q哥”以及阿Q说“你总比我有钱”的一段对话,的确简短、精辟,突出人物的个性。又如写杨二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使我吃一惊,可见其泼悍、放肆。通常写人物对话,为一定的创作意图服务,特别是为表现人物服务。《故乡》突出闰土的受苦,《祝福》突出的是祥林嫂的沦落,《阿Q正传》突出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大团结”的结局。《伤逝》突出的是涓生的幻灭和悔恨……鲁迅要传给读者的就是这些人物的形式各色各样,但本质又基本相同的悲苦人生!的确,鲁迅的小说里,细细想起,很少烘托,没有什么“背景”就是写了“几个人”,然而这“几个人却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子中,刻在人们心里。因为鲁迅这样做,所以,他的小说形成了简明、精辟、含蓄的风格。
优秀的小说写人物,都要用典型化的方法,即塑造出的人物既是生活中可能有,让人们感到真实可信的,又比现实生活中更集中、概括,因而也更带有普遍性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表现,甚至倒今天,阿Q精神也并没有在我们生活中绝迹。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阿Q,但是不用说在今天,,就是在鲁迅写《阿Q正传》时,甚至在Q是活的辛亥革命前后,无论在哪里也找不到一个完全像阿Q的人,这是因为鲁迅作品中的阿Q是经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其他如狂人、闰土、祥林嫂,可以说在生活中普遍得很,但要说谁就是狂人、闰土、祥林嫂,则又是不可能。鲁迅说:作家之取人为模特儿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言谈举动,不必说了,连细微的癖性、衣服‘的色样也不加改变,这比较容易描写;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现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想象的人也就更其多数,我是一向取后法的。这方法也和中国人的习惯相合,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遐想,一挥而就,向来,不用一个单独的模特儿的。这说明鲁迅写人物用心之苦,,用力之难。他是对人物了解透了,描摹透了,才进入创作过程的。正因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都仪态万千,形神兼备。
鲁迅也一再谈到“白描”手法,并解释“白描”的意思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自己”,他真正做到了这点。他的小说真实朴素,不假虚饰,很少冗长的议论和描写。也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总是以平易近人的叙述和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例如《故乡》,作者只写了闰土叫“我”为老爷,让儿子给老爷磕头以及要香炉和烛台等,就把他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勾勒了出来。《阿Q正转》中两章“优胜纪略”都是些普遍的事情,就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风波》通过描写赵七爷头上那根辫子盘起、拖下的几经变化,刻画他威胁农民时挥拳瞪眼的丑态等,富于讽刺色彩,活画出他顽固又狡猾,可憎又可笑的丑恶面目。在《孔乙己》一文里,没有一句旁白,作者完全是通过对他的滑稽言行所作的纯粹客观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被封建教育毒害完全消失了灵魂的落魄潦倒、无药可救的读书人典型形象。鲁迅也很重视细节真实,他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都经过细心选择,细节不细,都有很深的用意,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如“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性格特点。还有赵七爷的“点油灯”,假洋鬼子的“银桃子”以及阿Q的“画圆圈”甚至狂人耳朵中听到的街上女人骂孩子“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才出气!以及眼中看到的“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等等。读来无不真切、具体,绝无粉饰,完全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写照。
为了突出人物,鲁迅的小说一般采用单纯明快的结构,,很少有错综复杂的线索,很少展开广阔的场面,故事发展大都是单线的,更有很多是以第一人称“我”从头叙起,,从“我”的眼睛里看人物,叙述事件,通常是以日常生活片断场景,人物的活动连接故事,层层深入地,有条不紊地交待人物。像《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在酒楼上》、《祝福》这样一些以“我”做故事的见证人,叙述者,并且和主人公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就是《阿Q正传》这样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的作品,结构也是单纯明快,先后有序。鲁迅真正做到了简短的、清楚的在一些形象中表达一种思想,在一个普通平凡的故事中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
对比是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主题。如《孔乙己》一文开头部分介绍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另一种是“穿长衫”的,文中“短”与“长”,“外”和“里”,“站”和“坐”,一贫一富形成鲜明对比。《一件小事》更是明显,用“国家大事”与“一件小事”对比;“我'和车夫对跌倒在地的老女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我”的思想感情先后不同的对比。《故乡》则通篇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上的对比;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跟中年闰土与‘我“隔膜的对比;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圆规”的对比;以及苍黄的天底下萧索的荒村与月夜西瓜地美景的对比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不仅突出了故乡的变化之大,表达力作者心中的悲凉感,沧桑感,更抒发了作者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表现小说的主题。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创造上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可能在很短的篇幅中介绍的详细具体。鲁迅小说是我们现代文学杰出代表,值得我们很好的总结,充分借鉴。
注释:①③⑤《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②《集外集〈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④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