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记忆---“白水营”

http://s3/middle/a21c7046gb923e50a6d82&690
http://s16/middle/a21c7046gb923e51633cf&690
http://s16/middle/a21c7046gb923e51dadbf&690
据说,四百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冲积滩涂地,建埠始于方田村。明代时世居龙溪县石美村的阮氏渔民,俗称“白水舶”,他们以捕鱼为生,常因台风避居停靠于此。“白水舶”聚居在岸边搭栅为舍,他们把捕获的鱼售给方田鱼商,被鱼商们从中苛刻地剥削,因此,他们赌气在白水滩涂地设市自售。由于没有中间的剥削,价钱更便宜,生意自然兴隆,终于斗胜了方田鱼商,便大声地呼叫“白水赢了”。以后买卖的人逐渐增多,便形成了一个鱼市。由于“赢”字音同闽南语“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把它称为“白水营”。
http://s4/middle/a21c7046gb923e5253c53&690
http://s6/middle/a21c7046gb923e53aa895&690
“白水营”倚傍闽南名山玳瑁山,九龙江支流南溪环腰而过,可谓是依山傍水,水陆交通便捷。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在商会会长陈熾候先生的倡导下,由乡绅陈发志主持对白水街道进行拓宽改建,并将白水营划分成六个贸易交易点,分门别类建成市场。于是才有了今天白水营“户户有店面,无处不经商”的繁荣。当我们走近这个古老的小镇时,你会发现,每个地方的命名似乎都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赶集人”的足迹——果仔市、草仔市、鸡市、米市、南市、西市……
http://s1/middle/a21c7046gb923e54bc950&690
http://s2/middle/a21c7046gb923e5623821&690
今天的“白水营”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那份繁荣,各行各业各得其所,人们安居乐业,所到之处商品琳琅满目。除了“白水营”的古街还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如今的“白水营”也平添了一份现代化的气息。多彩的霓虹灯让这个小乡镇的夜也绚丽起来了。
http://s8/middle/a21c7046gb923e571c0c7&690
说起“白水贡糖”的由来,据传,早在明清年间,便作为一种珍贵的贡品进贡朝廷,清朝乾隆皇帝对其更是赞不绝口,因源于碧溪“白水营”,并且是进献朝廷的贡品,故得名“白水贡糖”。这样的历史是令每一个生活在“白水营”的人为之自豪的。
“白水贡糖”制作流程大致为烧汤浆、碾花生、和料、压皮、做条、切块、包装。看似简单,却讲究"二准三快","二准"是指炒花生时要掂准火候,熟花生脱膜后和麦芽糖、白糖搅煮时要把准火候;"三快"是指糖离鼎后捣匀要快,包料要快,斩切要快。这得天独厚的工艺成就了“白水贡糖”过去的荣耀,也让“白水贡糖”在如今这个**魅力依然。“白水贡糖”传为明朝贡品,因产地在白水镇,闻名久远而得名。当海外侨胞聚首品茶时,就会叨念故乡的“玳瑁”名茶和白水贡糖。http://s9/middle/a21c7046gb923e570129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