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详解(第三段)

(2012-03-29 17:08:18)
标签:

85式太极拳

左掌

右掌

杂谈

分类: 杨式太极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 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 117118)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 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 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 ,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 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 ,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122)

     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 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123124。附图124的侧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 时两掌交叉着不动,就会产生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 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

     ()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125)

     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 东南。(126130)

     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 左掌在

 

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131132)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133)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着力点。

     注:杨澄甫老师原来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 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 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 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135)

 

     ()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 作,此式是面朝西。 (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

     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

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140 14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 右腿,

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

 

 

 

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142)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 ,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

     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 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143)

     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

     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

 

 

 

 

 

 

 

 

 

 

 

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 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154155)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156)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 (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 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 ,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159160,附图160 侧面图和正面图)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 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

     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

     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 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161)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 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 (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 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162163)

     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 左平移

 

,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 164)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 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向前平视。(165)

     动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 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167)

     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 ,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 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 的速度要均匀。

     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 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 时,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 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170171)

     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 屈。眼

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   ( 172)

     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 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173174)

     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175)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 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 右平视。(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

     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