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肌理》教案--施伟娟
(2023-06-16 13:19:31)《感受肌理》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生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了解各种制作肌理的方法,通过动手尝试过程,学会制作技巧和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制作肌理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学生制作肌理时的创意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由肌理制作而成的图画,提问:这幅画是画出来的吗?(其实画画不
一定是画的)那么你觉得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二、发现探索
1、摸一摸(触觉感受) :我这里有几件东西, 想叫一位同学用手触摸一下, 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感来说出物体的名称(海螺、贝壳、树叶、石头、布、陶瓷等) 。
2、说说触摸的感受,导出肌理的概念
师: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这些凹凸不平的的物体本身
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是肌理。
肌理(质感) :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
纹理变化。 那些纹理是随机的, 自然形成的。 不同的肌理会给我们不同的触觉感受、传达不
同的美感。
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 以到不必触摸, 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 因此,
不同肌理的物品,会给我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粗质的纹理,给人一种粗犷豪放,植被的心理感觉;光滑的质感,给人一种细腻精致、
华丽严谨的心理感觉;纤细的质感,给人一种嫩弱、精细、灵巧生动的感受。
3、看一看(视觉感受) :我们的大自然中有哪些美的肌理呢?
出示大自然中的肌理图片:
树叶:那细细密密的叶脉就像蜘蛛网一样;
风沙开成的自然纹理: 摄影家林永基所拍摄, 沙漠上强烈的大风把沙吹成波纹状的纹理,
形成了有条理、有节奏、有韵律的自然图案。
土墙:是客家围屋的墙壁。土墙的缝隙形成一种节律美,给人沉重的历史感。
“鸡血红” 石: 石质略透明, 上有鲜红的斑斑块, 像鸡血所凝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肌理。
大理石:表现华贵、高雅的意境;
布纹:传达了亲切柔和质朴的意境;
比如:干涸的土地、苦瓜、麻绳、贝壳、布纹等等
得出结论——肌理的美表现为纹理排列的秩序美、节奏美、韵律美。
细腻光亮的表面,给人轻快、活泼、冰冷的感觉;
平滑无光的表面,给人含蓄、安静、质朴的感觉;
粗糙有光的表面,给人笨重、杂乱、沉重的感觉;
粗糙无光的表面,使人感到生动、稳重、悠远。
4、想一想:我们如何把这些这么美的肌理保存下来呢?——引出肌理制作的方法。
小故事: 老师小时候在河边洗碗的时候, 发现碗里的油花快速地扩散到河面上, 在阳光
中五彩缤纷, 但是这种美丽一会儿就没有了, 如果能长久保持该多好啊。 后来我就想了一个
办法——吸附制作法。
吸附制作法:
将墨或颜料滴在水面上,少进行搅动(可加油) ,使其自然混合形成偶然性。用较能吸
水的纸张,然后晾干即可。这是一种多变的偶然性,可作为仿大理石的效果。
师: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美术的肌理作品?
拓印制作法:
(1)利用玻璃,其朦胧效果,变化奇妙,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像山峦、像野兽。
(2)利用些自然形象,如:干树叶、草编织物、米粒、沙石、木板花纹、硬币、钥匙、
海绵等,在上面涂洒颜色后,用纸铺在上面压印所形成的图案。
教学建议: 一棵树用不同色彩的拓片复制, 改变大小或方向, 重叠摆放, 即可变成树林。
一条鱼、乌龟。
5、介绍肌理制作的其余几种方法
自然流淌法:将水分饱和的不同颜色,涂在较光滑的纸面上,使其自然流淌,或用气吹动,
使之构成不同的偶然线条, 其形象自然活泼较为生动。 它可表现一些较为抽象形式, 似是而
非的形体。
喷洒法:用墨或颜料涂洒在纸上。
刮擦法:在着色的表面有硬物刮刻而制成纹理。表现瀑布流水。
洒盐法:利用盐粒遇水溶化的特征, 在画面湿时撒上盐粒,盐粒渗化将颜色挤开, 形成
了一颗颗类似雪花状的小白点,恰似百花竞放又似雪花飞舞。
三、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1、说说你是怎么利用材料制作出来的?
2、作品给大家什么感受?让你联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