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应持有的态度: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实证体悟,实践应用。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态度上还是南怀瑾先生说得好,他说历史上有俩个人特别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这俩个人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另一个是清朝纪晓岚。
孔子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论语》述而第七篇第一段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研究孔子思想,知道孔子自己很谦虚,他说我述而不作。什么叫述?就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保留传统的文化,就所知道的,把他继续起来,流传下来,好比现在说的,散播种籽,没自己的创作,不加自已意见。
孔子的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续前人,并没有加以创作。但是他有个态度,信而好古,不是迷信,是真信,加以考证过的真信。譬如我们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的《书经》,也叫做《尚书》,第一篇是从《尧典》开始,难道尧以前没有历史了?当然有,我们自己都晓得,讲祖宗文化从黄帝开始,黄帝到尧这个阶段,历史还有一千多年。中国文化五千年,是从黄帝开始数起,黄帝以前再推上去,如果照我们旧的说法,认为中国历史是有十二万年之久。
孔子当时删诗书,为什么《尚书》将尧以前的删除呢?因为尧以前的文献不够,他不敢轻易断言,所以历史资料的文献,自尧这个阶段开始。他在这里说自己“信而好古”,就是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实在非常相信而喜欢传统的文化,把它保留下来。我们看了他自述的这八个字,再看现代的学者作学问的态度,恰恰相反,我们现在是作而不述,专门创作,而且写文章,是千古文章一大抄......还有呢?专门疑古,对古代的文化不相信,......日本人说,尧舜不是人,是中国人自己编的,尧是香炉,古代的香炉,舜是烛台,禹也不是人,是爬虫,这是日本人故意侮辱我们的,国内有学者也跟着这样说。所以我们的文化到了今日这个地步,不是偶然的,是几十年来大家疑古,随便抛弃了传统,抛弃了前人的经验,轻视前人的学问,结果变成这个样子,所以信而好古,是保持历史人生的经验,孔子对此,持以非常慎重的态度,实在了不起。
可是他还谦虚地说“窃比于我老彭”。老彭是两个人。老,是老子;彭,是彭祖,名彭篯(音:尖),在古代的史料上,一般人说他活了八百年,是否有这个人,姑且不问,反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长命老人叫彭篯。孔子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想向老子、彭篯看齐。这两个人都是讲传统文化,而且是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总而言之,他等于是自我幽默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一个老古董而已。”(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被尊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一身这么伟大也没有留下什么著作,集中反映他思想的《论语》,也只不过是弟子们后来回忆记录下来的对话而已。但他的思想却影响中国历朝历代2500年。
纪晓岚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只整理编修从不创作
清人纪晓岚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三十一岁考中进士,才华过人,学识渊博,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任官50余年。纪晓岚不仅在清代被公认为文坛泰斗,学界领袖,一代文学宗师,就是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位少见的文化巨人。死后嘉庆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碑文(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享年八十二岁。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他这一生,有两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举,二是领导编修《四库全书》。除领导编修《四库全书》外,他留给后人只有一夲《阅微草堂笔记》(又名《阅微草堂因果录》原名《纪文达公笔记摘要》)。别人问他,你这么有学问怎么不写几本书留给后人,他说古人已留下很多好的书,今人写书也不过是拾古人牙慧,我一生的乐趣就是阅读古人留下来的这些书并把这些书分门别类整理好,方便后人查阅。编《四库全书》就是方便后人查阅。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实际上《四库全书》就是“儒藏”,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庄子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庄子的比喻是说,所有千古文章一大偷,我们现在也是如此,古今一例啊,也不足为奇。故事是叙述一个老师,教弟子们去挖有学问人的坟墓,挖开以后,不能把死人的牙齿舌头弄坏,头也不能碰坏,好好地把死人的嘴弄开,将死人嘴里的东西,全部挖出来;再将死人放回去,封好墓。这就是说,后人的学问,都是拾古人牙慧,偷盗古人口中、头脑中的东西而已。
感悟:真正有学问的大家,自己一般不随便写书。但是,身边弟子为了学习之用无意识把他平时教化大众时说的话记录下来,一不小心反而流传后世。比如,象释伽牟尼、孔子、南怀瑾之流一代文化宗师就是这样的,南怀瑾很多著作都是他平时对学生教化上课的“讲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