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为我国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因为《史记》就史学和文学而言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因此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的人阅读《史记》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史学家读《史记》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而文学家读《史记》则可以感受到司马迁深厚的文学素养。就我个人而言,我从《史记》则看到了司马迁的许多优秀品质,例如孝顺、坚强、严谨、实事求是等。
孝顺是我看到的司马迁的第一优秀品质。从《史记》我们可以知道,司马氏世代为太史,司马迁是秉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完成《史记》的。司马谈死前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以说,父亲这一番谆谆的嘱托极大地教导了司马迁,他知道父亲将自己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了。从司马迁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它的孝顺。试想,要是司马迁是一个不孝之子,对父亲的嘱托不理不睬,或者先当面敷衍父亲一番,然后转过头就抛在脑后了,那么估计《史记》也就难产了。值得庆幸的是,司马迁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他圆满地完成了父亲交代的任务。因此在我看来,司马迁的孝顺是《史记》得以诞生的第一要素,也是其第一优秀品质。
坚强则是司马迁的另一优秀品质。众所周知,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然后又因为拿不出足够的钱来赎罪,所以惨遭宫刑的刑罚。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从元封三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内容,共经过十六年。司马迁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终于完成了《史记》。看到这里,我只想到了一个词语——坚强,除了坚强,还是坚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了。对一般人而言,面对宫刑的刑罚,很可能就选择死亡,或者浑浑噩噩、毫无建树地苟活了,但是司马迁非但没有,反而是完成了《史记》这一巨著。但这其中的痛苦,我们旁人无法想象,只有司马迁知道。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司马迁身上的坚强的优秀品质。
严谨是我从司马迁身上看到的又一优秀品质。我们知道,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非常严谨,实录精神是《史记》的特色之一。司马迁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要知道,《史记》全书有一百三十卷之多,这其中涉及到多少的人物和事件啊,我们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但是我想,仅仅是记录下所有的人和事就需要多少精力啊,更别提还要边写边考证了,这其中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很难想象,如果司马迁没有严谨的态度,不是抱着负责任的想法,那么《史记》的史学价值还会有多少呢!即便是有,肯定也要大打折扣了,估计充其量就是一部历史小说罢了,肯定无法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厚的影响了。所以说,我们必须感谢司马迁的严谨,是他的严谨态度造就了被誉为“史学双璧”之一的《史记》。
实事求是既是《史记》的特点之一,也是司马迁的优秀品质之一。司马迁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没有被传统的历史记载所束缚,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撰写。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官员等等,司马迁既没有抹杀他们积极、光彩的一面,但对于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是予以了深刻的揭露,特别是统治阶级的罪恶性。司马迁虽然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刻意隐瞒,而是翔实地记录下来。在《封禅书》中,司马迁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要知道,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说不定甚至是杀身之祸,然而司马迁却是全然不顾,仍然是实事求是地撰写下来了。仅此一例,我们就足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了。
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司马迁集孝顺、坚强、严谨、实事求是等优秀品质于一身,他才能够撰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