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您的位置在哪里?
(2013-06-24 21:50:10)
标签:
故事家长教育我的原创教育 |
一粒种子从发芽、生根到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关照,但它只能在肥沃的土壤里孕育里生命。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的滋养,但他(她)的生命首先孕育于父母,后又在家庭的“土壤”里生长,家长是他们茁壮、健康成长的耕作者。如何“培土育肥”、何时“松土施肥”、怎样“抓虫除害”、何时“浇水灌溉”,是要讲科学,循规律的。
已近期末,回望过去,发现有些家长当不好“农夫”,不与学校的“阳光、雨露”相配合,脱离“禾苗”们的成长规律,没有科学的“育苗技术”。结果“杂草丛生”,没有了“好收成”。
在开学初,八年级有个学生被他的班主任拒之门外,无论谁来说情,就是死活不让他进教室这个门。当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但班主任在细数她的理由时,又让人理解她的无奈和苦衷。这位学生有着经常性,长期性逃课的坏毛病。最初,他的每一次逃课,班主任就会四处打听、寻找,最后苦心婆口的教育,但这些效果甚微,他染上了“网瘾”。大多染上了瘾就成了顽疾,很难根治。没有办法的班主任就找到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支持和帮助。最初,家长也放在心上,与班主任也有过很开心的配合。但网瘾不是一时可以根治的,他还在不断地逃课上网,班主任也在不断地联系着家长。时间长了,家长就不耐烦了,认为班主任是在找茬。就开始不接电话了,推诿,甚至还谩骂班主任,矛盾也从此开始。如今,班主任的坚决拒绝,走投无路的家长找到了我,在我面前家长坦护自己的孩子,细数班主任的不是,还扬言要告班主任不让他孩子上学。却隐瞒和否认自己不接电话,谩骂班主任等事实。当我问及每周给小孩的生活费是多少时,家长说:“每周给他400元”,惊讶。又问小孩被停课在家时做些什么?家长说:“他那么小哪能做什么呀,在家不是让他看电视,就是在房间里上网玩电脑。”无语。为什么小孩有钱上网,班主任的努力下为什么戒不了小孩的网瘾?我们在和家长的对话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括。
半期考的家长会前,曾无意中听到几个家长的对话:“成绩无所谓了,反正又读为好书,不要闹事打架,能够混三年就算好了。”“考上大学又怎样?大学生不是一样找不到工作,读书也没什么用。”学习成绩确实不是最重要,但绝不是无所谓的。学校也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就有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而现在的学校教育范围更广,凝聚并传递真、善、美、爱的神圣使命。如果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是让他(她)混三年,不要闹事打架,这种不负责的要求其实是告诉孩子在学校是可以混日子的,在学校还可以闹事打架。家长的如此想法往往事与愿违,他的孩子会事端不断。殊不知,家长对孩子要求的宽度决定了孩子在校生活的态度,家长在教育上的认识高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长度。
曾有几个班主任向我诉苦,在寻求家长配合时,却得到家长这样的答复:“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你老师的事,学校的事。”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中,就专门有一部分是写给家长的。报告强调:“你们是你们子女的第一个和最有影响的教师”,“你们有责任积极参加对孩子的教育。”当时任里根政府教育部长的贝尔指出:“教育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以学校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充其量只能影响和改变学生每天6—8小时的生括,因此,要提高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全力配合。”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力和义务,政府对幼儿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承担教育责任的是爸爸和妈眯。英国政府认为,青少年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密切配合。世界各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潮流启示我们。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一个国家、地区只是就学校教育论教育已经行不通了。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重,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民族素质。
曾有几个问题学生,他的问题在于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是偷窃东西。每当通知家长到校处理时,这些家长们总会找到很多的理由为他们的孩子推脱责任:我的孩子只是和他开开玩笑;只打了一巴掌,或踢了一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我的孩子本来是想向他借的……甚至有的还质问受害一方:“是不是你先惹了我的孩子。”这些家长身上还有个共性,那就是在孩子们还未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时,他们已经先替孩子开了口:“我的孩子错了,保证下次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了。”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犯错本也正常。孩子们的成长就是一个在不断的犯错、试错、改错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家长的错误做法只会让孩子始终行走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掉进犯罪的深渊。这也说明,孩子是家长的影子,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比问题学生更严重的问题家长。
……
一旦家长的看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左,我们怎么能期待,受社会掣肘的素质教育会大步前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错位。”
家校有共识,合作愉快,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家校教育观念发生冲突,受害最大的也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