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与“育”的缺失
(2013-04-02 15:41:18)
标签:
教育杂谈我的原创 |
“飒飒东风细雨来”,“有时三点两点雨”,在到处是十枝五枝花的校园里,昨晚还是春雨萧萧今晨却已阳光明媚。
在睡眼惺忪中隐听毕业班学生在操场上的声音,闻声而起,看到操场上一派生机盎然、生龙活虎的景象。学生们成群结队的或在跑道上驰骋;或在整齐篮球场上整齐划一的跳绳;或在立定跳远时摆臂蹬腿……久违的校园风景让人耳目一新,这才是学校的原生态。
因为许久不见,才说久违。体育的发展与体育的缺失一路并行。几年前,具体说6、7年前学校里只有一个篮球场,每当课间,就成了师生们的必争之地。甚至中午也不休息,也要挤些时间打打球。后来,学校挤出资金建了四个篮球场,购置了好多台乒乓球桌,尽管如此,学生们为了能打上球仍在“挤”时间、“抢地盘”。校园里,每天除了琅琅的读书声外,还有 “乒乓”声、拍打声、吼叫声、呐喊声、惊呼声、喝彩声……声声入耳。
学校、班级的各项奖品通常是各种体育器材,羽毛球拍、跳绳……当然还跳棋,象棋等等,教室也有自己的“体育器材角”,那时校园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张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而今,学生手中的手机、电脑前的游戏代替了篮球、乒乓球……运动场上看不到学生驰骋的身影,听不到那些发自内心深处充满力量的声音,看不到体育运动背后的健康、坚强、勇气、力量、韧性、毅力、竞争与合作。
今晨此景,让人清新,同样让人思忖。班主任在督促、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们在苦练不是为了强身,更不是为了在“体”的背后提升“育”的意义。而是为了中考,是在强化中考体育分仅有的5分。立定跳远、50米跑、跳绳等体育项目成了中考体育测试项目。为了分数,让体育起进了教育功利的行列。学生们的体育锻炼成了体育训练,让体育变了味,缺了位,走向了歧途。同时也让学生们的体质健康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在1000米甚至100米跑道上倒下的场景偶有所见。以至于2007年教育部接连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成了喊响全中国并让每个人耳熟能详的口号。各地也相继出台措施把体育测试纳入了中考。有识之士的想法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强大生命力的应试教育挤占了体育的原有占位,学校体育课被“虚开”,被“放羊”、被淡化、被缺位,如今的体育很难回归本然、回归常识、回归生命。
体育,究竟有多么重要。让我们来看一看,在历史上培养了19位英国首相和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的伊顿公学,它的体育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每周体育课时达23小时,,基本每天都有半天都在运动。他们学会了勇敢、尊重、团结、合作,完成了他们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教育是“教”与“育”的统一体,意指教书育人。同样,体育是“体”与“育”辩证体。体育关乎祖国的“禾苗们”是否茁壮成长,关乎这个民族是否强盛,“少年强则国强”。
教育的成与败,要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看学生10年、20年……之后形成怎样的身体素质,铸就怎么样的人格品质,这关乎学生未来幸福。
体育不是关心学生一阵子,而是要关注学生一辈子。
今晨看到此景,同样又让自己想到已为人父的自己。体育不但在学校,也在家庭,身为父母者,需要、也可以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