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2015-06-25 21:41:23)
标签:

教育

小学英语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延川县北关小学课题组

我从201412月开始了《小学英语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研究》微课题的研究工作。半年多来,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指导下,我稳步、有效地开展微课题工作。首先,我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通过资料分析、专家引领,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不断地总结验,认真地收集整理资料,受益匪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策略和实施步骤等方面对课题研究作了具体的规划,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在研究中,我们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抓住课题研究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把预期的目标转化为教学实践活动,在近半年的研究中,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我们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自微课题开题以来,市、县教研室同志十分关注,对课题研究工作加强指导和管理,多次对我县课题研究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帮助我们澄清了课题研究中对有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推动了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科研水平

1.教育理论培训学习

为了使自己在开展课题前期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我进行定期理论学习,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等书籍、文章和各类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在这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快了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为课题研究作好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2.教学现场观摩学习

有了理论的指导,在20155月,我到西安参加第十届“名师之路”小学课堂教学观摩会,感悟良多,获益匪浅。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下载优秀课例进行剖析学习。通过这些课堂实例,我感到自己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3.定期总结研究

因为研究,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自我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

三、大胆尝试,切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1.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反映研究情况。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听觉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英语学习的视觉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的课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半年来,我的专业水平的发展和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课题研究成果的使用与推广价值。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我的成果:

1.核心成果

1)论文,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

2)不断提升的公开示范课。

我在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成长起来,课堂效果也逐渐取得进步。

2.课题研究与教师发展

校本教研的开展,课题的研究,教师也是极大的受益者。通过理论指导,业务培训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念得到了飞跃的发展。教师是新课程教材的实验者,作为新理念的尝试者,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研水平飞速发展

五、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课题研究是一件有意义且难度大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尽管我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1.课题研究深度和广度问题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压力较大,限制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方面,由于存在较大差异,基础参差不齐,他们的英语学习的知识,经验以及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有些课型所要求的任务比较难完成,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提炼和设计教学任务。

2.课题的设计与实际的操作的差异

由于对课题的把握和理论水平,对课题的设计,在操作中有一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实际成果达成不够。

六、结题后的工作打算

1.加强对日常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进行课堂实践。

2.重视资料积累和有效运用,使课题研究成果在校内和校外产生示范和推动作用。

3.在设计任务中注意任务的难易,使设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