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校徽:同舟共济 & 同济华表国立柱:继往开来

标签:
同济校徽同舟共济国立同济纪念柱继往开来文化 |
分类: 都市生活 |
近日去同济大学本部四平校区,开始只是为了参观“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片展”。校门口的同济大学校徽是知道的:以“同济”两字为核心、三人划龙舟:三人成众,同舟共济。(详见【附录1】)
参观完毕。因为几十年没来此地,随便转转,对今年安置的华表——国立同济大学柱发生了兴趣——因为以前没见过。由于事先没做好功课,回来才在网上查找资料作为补课。我看到的是正对校门,立于南北教学楼前草坪上的“继往”、“开来”两根国立柱。
石柱为花岗岩材质,通长为6.83米,重达六吨以上。以石刻的拱形物托一块端庄方正的石盘,四面以青铜隶书“国立同济大学”,点出纪念柱的主题。宝顶自下往上为莲台、宝珠、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花的组合,其造型均源于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雕刻珍品,隐喻同济大学适逢盛世所具有的气度,最上端的桃形宝珠,则以示“桃李满天下”。
国立柱是同济大学的华表,它出自苏州明末清初的石木牌楼,1933年被移至同济大学,准备充当同济的校门,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启用,柱体的木结构被用于制作古建筑模型,石柱被就地掩埋,抗日战争期间曾遭到日本鬼子的轰炸,因埋于地下,国立柱才幸免于难。2000年5月,校园整治,国立柱被掘出土,因其设计独特、材美工巧,于是被重新装顶,立于正门入口处的显要位置,以示纪念,并命之为“继往”和“开来”。并有国立柱铭曰:
其实,同济校园内现有三根纪念石柱,第三根是校史馆前的“同济天下”百年纪念柱,我并没有去看,有待以后再去补课。(关于国立柱详情参阅【附录2】)
1、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表明国际性;
2、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
3、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
4、昭示着精神:
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附录2】据查网上关于国立同济大学纪念柱的资料:
2000年5月初同济大学重修排水系统,排挖管道的工地上发现了一根很大的条石,由于没有起重设备很难挖出,工人们商量着是否将其砸断分段取出。恰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路秉杰教授路过,认出是当年陈从周先生带领他们这批学生由苏州运回的观前街木石牌楼构件之一,连忙阻止工人砸断的意图;时至午餐时间,很难联系有关管理部门,情急之下他找到《同济报》编辑部请求帮助,于是联系了校长办公室、后勤处、基建处等部门,妥善解决此事,并且在附近找到了另一根石柱的掩埋地点。
石柱的发现引起了校领导和建筑系师生们的重视,在路秉杰教授的带领下,一个保护利用珍贵古建遗物,施其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塑造反映我校悠久历史以及时代新气息的纪念柱的设计构想,在建筑系古建筑、古园林研究室展开。
同济大学是高校中较早确立的国立大学,因此“国立同济大学”成为纪念柱创作的主要立意点。
石柱为花岗岩材质,通长为6.83米,重达六吨以上。其中一根石柱从柱顶向下1.6米处柱体已经折断。对于已损坏的部分,采用相同材质的石粉,以环氧树脂调和进行粘结修补,不作更多的加工处理。最大限度地利用石柱6米的高度,使其原有挺拔有力的形态融入到纪念柱这一新的建筑形式中。以石刻的拱形物托一块端庄方正的石盘,四面以青铜隶书“国立同济大学”,点出纪念柱的主题。宝顶自下往上为莲台、宝珠、含苞待放的白玉兰花的组合,其造型均源于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雕刻珍品,隐喻同济大学适逢盛世所具有的气度,最上端的桃形宝珠,则以示“桃李满天下”。
两柱被分别命名为“继往”、“开来”。断折补接的一根定为“继往”柱,以学校正门和主建筑朝向为正方,按中国“左上右下”的传统秩序,布置在北楼一侧绿地;“开来”柱,位于南楼一侧绿地。作为一种综合性校园文化的反映,这样有纪念意义的人文建筑小品,无疑是颇具感召力的。
2007年百年校庆前夕,地铁十号线在校门前施工,校园内也在整治环境,一根更大的石柱从中法中心前被挖了出来。又是路秉杰教授积极奔走……才有了校史馆前的“同济天下”百年纪念柱。其铭文:“此为苏州石牌楼四石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陈从周教授移来拟建校门之用,后因时事变迁,以至于埋在地下五十余年。同济百年,柱占其半,用以纪念,岂不美哉。”“德贤肇建,济人济世;念我爱我,同济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