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反思——鲁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2014-06-16 22:46:09)
标签:
文化鲁迅民间文学 |
分类: 文廊漫步 |
传承与反思
——鲁迅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在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上,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走着一条与作家文学截然不同的道路。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具有直接人民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点,丰富的思想和形式对作家的文学创作带来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可以说,越是有影响力的作家,越会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份,而扎的根越深,成就也就越高。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同样也是深受民间文学影响的,在他的创作中,处处都体现着他对这一文学形式的执着。这位大文豪不仅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作用,对其有深刻精辟的论述,而且在创作上也其深受影响,或利用、或改造,使之成为从事社会文化批判的强有力武器之一。难能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力量解读着民间文学,并在该过程中进行自我洗礼和文化反思。
一、从《山海经》到《故事新编》
鲁迅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作家,民间文学给了他丰富的土壤,构成童年记忆中极具温情的人生体验,他对民间风俗的津津乐道,对民间人物的温情回顾都表现出民间文学对他的吸引力。鲁迅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里。良好的教育条件使其从小就接触到很多有关民间文学的作品。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为鲁迅以后的创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另外,鲁迅家里还有一个“故事王”——长妈妈,经常给鲁迅讲述有关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奠定了其后来创作的基础。在鲁迅的很多作品中,都残留着民间文学的因子,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杂文。他不仅对民间戏剧《二丑艺术》、《看变戏法》和《社戏》作了独到的解读,还以民间白蛇娘娘的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关于民间文学的论述也颇丰。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代表作——《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堪称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大多写于生命最后的时期。面对死亡的威胁、身心的交瘁,作者却于悲凉之外,借“游戏笔墨”扬洒出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来。作为一部“试验性”的作品,它是作者对在《呐喊》、《彷徨》中为自己与中国现代小说建立的规范进行新的冲击与突破。在《故事新编》中,鲁迅遵循“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原则,努力地表现历史的真实却又不泥古的、创新的、以其滑稽唐突的独特表现手法借古讽今。其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实都有所依据的,参考了大量的民间故事、神话或传说,但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结构、风格又根据作者表达的需要做了一定的修改。另外,鲁迅还继承了民间文学的写作手法,一改所谓“白描”手法,采用精雕细刻的描写,语言典雅有致、苍劲有力,与唐宋传奇的语言风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二、对民间文学的保护与评价
在鲁迅先生看来,民间文学有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他在1913年上呈教育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提到应创立民间文学的研究组织,“当立国民之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同时,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的文学,如不用文学将其记录下来,就会随着时间的流走而消失,所以搜集民间文学对保护这类文化遗产显得极为重要。鲁迅先生一方面在自己的创作中记录了不少的民间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动员爱好者去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如何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他没有直接说出基本原则,但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原创性即民间文学的纯自然形貌是极其重要的。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是最古老的的文学样式,它是人民劳动生产的结果,肯定劳动创造文学艺术,也就肯定了劳动人民——“不识字的作家”的艺术创造力。民谣、山歌、渔歌都是这些“诗人”的作品,民间故事、神话和传说更是璀璨的晶石。另外,鲁迅把群众语言看作书面语言的原始根基,认为不管是运用还是改造语言,都不能脱离大众的口语习惯,这是关系到作品有否生命力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作家的艺术语言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作家唯有密切地接近民间语言,采用或提炼加工,才能够真正掌握语言艺术。
三、解读:自我洗礼和文化反思
民间文学具有强烈的生活属性和独特的审美特征,它记录人类的思想和经验,描述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现日常生活行为中的意义和价值,是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的记载。
但是,对于民间文学应采取科学辩证的分析态度,注意其中所包含的不同阶级意识。鲁迅强调民间文学属于“生产者的艺术”,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消费者的艺术”的烙印。虽然其绝大部分都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并非皆精华也!由于劳动人民受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或受自身地位的局限,甚至统治阶级的刻意篡改歪曲,都会产生不少的糟粕,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逆反了人类的精神导向。旧民间文学和现代思潮“隔绝“了,当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文学也应相应的做出改革,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民间文学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将民族文化架构比喻为—个 △ 形,像是一座三角塔,吼在顶端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要影响下层的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精华,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民间文学立场,以及他对民间文学的捍卫与贡献,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榜样。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民间文艺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初始的时候必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随着学术界的发展,对鲁迅的民间文艺思想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诚如鲁迅先生对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反思、对自我世界的思考和审视,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会看到更多的风景,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是非的辨认和文化之魂的探讨,这也决定了今后学术界乃至人类思想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