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55A356医道在法,其妙在人——管窥中医学发展之路的反思,读《试论中医学本质是抽象的物理哲学》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中医的实践性,证实了其科学性。中医是我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完善发展而成的,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从《黄帝内经》到《医林改错》,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劳动实践的结晶,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也正是其遵循不断实践的原则,用独特的疗效得以生存发展,使我们有幸可以从另外一个视野去诠释和解析人体和疾病这个复杂奥妙的巨系统。
中医属于科学,其发展之路必然遵循一定的科学发展规律。从中医的发展之路看,中医属于开放的系统,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从脾胃论到金元四大家,每一次的医学进步,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对旧有理论的突破;从乳香、没药等舶来品入药,到“马钱子”及“附子”炮制入药无不体现着中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也体现了中医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任何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科技的进步,如果我们将中医封闭起来,片面追求传承、经典,面对现代医学的进展以及科技进步充耳不闻,仅是坐而论道,将无异于画地为牢,将中医发展之路纳入死胡同。现代医学正是因为其开放性已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世界都在验证其功用,而中医只有中国人在验证,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让世人知道中医的功效,用科学的方法让世界获得认可。但可悲的是笔者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及科研中,看到更多的是拿着含有多种混杂因素的数据,最终得出无法令人信服的结论甚至成为笑柄;临床中确实可见中医成功治疗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案例,但我们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解析,缺少象三氧化二砷、青蒿素这样成功的案例。反到是美国人向我们诠释了中医的神奇,2016年在JAMA杂志发表神奇东方按摩改善乳腺癌化疗后疲乏的文章。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反思,如果采用开放的心态,并组织多学科系统研究,我坚信中医药将迸发出新的活力。
中医学不是单纯的科学,中医也是哲学。哲学的本质是用理性看待世界和自体。每一种医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是指导中医实践最基本的方法论。我们承认整体观及辨证运动观,在理念上的先进性,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种注重形而上的概括性虽然看似视野宏大,但它往往伴有仅凭主体直觉、体验性顿悟式思维模式,而堕入非理性的一面。在古代医《易》不分家,从易经的卦象看,64卦,纯阴纯阳只有乾坤两卦,而62卦均为阴阳的结合体,如此反复推演,似乎给我们推开了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扇门,但我们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更没有产生破解复杂性系统的方法论。我们聪明的先人掌握了许多技术,但没有上升到理论,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是中国唯一上升到理论并传承下的“科学”。究其原因可能与先人“学而优则仕”的政治文化思维特定式以及缺少对科学的尊重和敬畏有关。笔者也在思考先人对“人的因素”的考量,我们忽略了人作为独立个体在整体实践中的局限性,生之有涯而学之无涯,面对人体疾病这个复杂的巨系统,我们需要联合作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整体思考我们用数学格式表示为1+1=1;而用分析的方法可以表示为1+1<2;而我们的机体的机能的组合确是1+1>2。如果我们太多的强调个体,而个体的思维方式又是停留在太多的个体顿悟思想的总结,可能难以逃脱1+1+1+1+……=1的怪圈,就整体而言,进展缓慢,我们也只能望“洋”兴叹。而反观采用科学分析解构的方法,无数个线性思维组成了非线性的轨迹,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这是一个群体在奋斗,尽管每一个个体不是很完美,但群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穆晓峰,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