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529A336浅谈针灸治脾胃——读《针道摸象》有感

标签:
悦读中医 |
分类: 悦读中医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地食人以五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人出生后,全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的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属阳明燥土而喜润,脾属太阴湿土而喜燥。阴阳相合,受纳相随,升降相因,润燥相济,共同完成人体气血津液的生化和水谷精微的运输。而且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因此调理脾胃是中医不可或缺的。
犹记脾胃基本方:内关、中脘、足三里,先针刺远端穴位内关、足三里,使病邪外出,然后针刺中脘,同时加上艾灸之法,笔者用此方法曾多次取得较好的疗效。说起脾胃病,大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胃痛了,寒邪犯胃,脾胃虚寒等一般是引起胃痛的常见原因,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王老指出治胃痛九法,曾尝试其中几点,效果明显。比如说针合谷,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先泻后补,或者快速多次捻转可缓解胃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饮食更加丰富,这里与大家分享伤食组穴:建里、下脘,里内庭。另外,亦有肝气犯胃之证,多疏肝理气,理气组穴:膻中、支沟、阳陵泉、期门、太冲。更有淤血所致之胃痛,采用化瘀组方:膈俞,合谷,血海,三阴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
其二则是泄泻了,一般多由于脾失健运或者脾胃虚寒所致,虚寒加上艾灸效果更好。王老有止泻基本方:脾俞,大肠俞,天枢,气海,左足三里,右上巨虚。牢记胃肠十穴:中脘、天枢、关元、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根据患者自身表现诊断后选取穴位,比如为实证则可以加上合谷、曲池,一定要注意辨证,一般中药采取利小便实大便,针灸则无法实施,所以更加要求我们辨别病情。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治疗泄泻的艾灸小方法:双侧天枢隔姜灸,神阙隔盐灸。
随后与之对应的就是便秘了,有一便秘要穴为支沟,曾有一20左右女生便秘多日,憋胀难受,为其针支沟一穴,行泻法,第二日则告知大便已解,深感效果神奇。亦可加肠病方:中脘、天枢、上巨虚,分析病症,如果是胃肠积热,则注意泄热,可加合谷、曲池、外关等,如果是气虚无力的便秘,则注重养气补血,可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气海等。如果是阴虚,则用本经的背俞穴加原穴,和肾经的背俞穴加原穴。
另有呃逆一证,笔者曾按压攒足5分钟,由轻到重,呃逆即止。另外可以用呼吸进针法针刺内关,或者是刺膻中理气,针尖朝下,留针。
胃下垂一证,笔者经验有限,未曾治疗,不过在此说宫杜若老师治疗胃下垂之家传秘方:毫针针刺五虎穴,即上脘、中脘、天枢(双)、气海,留针约4到5小时,轻者1次见效,重者连针3次。
笔者经验有限,以上多为读书和听前辈教导和自己总结所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能有所得。
本文为第三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悦读中医好感悟复评入围作品,作者为常钰甜,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官方新浪博客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